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 弘扬志愿精神 建设文明城市

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求回报坚守疫情防控一线,或捐款捐物支援救济困难家庭,或为社会公益活动奔波出力,亦或者参与社区创城工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这是一个为无私奉献爱心的人设立的节日,让我们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为文明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市已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1.9万余支、固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1350个,打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153个,拥有文明实践志愿者100多万人。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服务群众,融入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创建,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市志愿服务还存在短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貌。这些论述为我市志愿服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工作路径。

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发挥党组织在志愿服务中的政治引领功能和党员志愿者模范带头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精神有机融合,不断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和服务格局。同时,健全制度规范,加强志愿服务相关立法,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尤其要明确和界定志愿服务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努力在各环节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刚性”保障,推动志愿服务法治化。志愿服务同样离不开激励机制,如武城采取“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实物”的形式,以建设“蒲公英超市”为载体,统筹推进“好习惯银行”“文明银行”“爱心银行”等积分制,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此外,还要积极借力大数据平台。东营打造的“一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一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数据平台),通过平台“百姓点单、中心派单、服务办单”的运行机制,建立起了“群众吹哨、服务报到”的志愿服务供需零距离对接,便是通过“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志愿服务走向精准化的有益探索。

青春志愿行,奉献新时代,让我们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强化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投身志愿服务,汲取营养和力量,用一抹抹“志愿红”描绘出文明城市新风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黄晓龙 编辑|曹清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