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供销社 | 创新“职业农民合伙人”模式 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平原县供销社围绕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新的适度规模经营形式,通过“服务中心+分公司+村集体+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合伙人”模式,实现土地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2022年,种植优质小麦和订单糯玉米,亩均纯收入1400余元,职业农民收入600余万元,村集体和农民增收360余万元。

创新联动合作机制,确保土地增效。一是“服务入伙”。成立山东省德州供销集团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成日烘干能力1000吨的烘干塔两座、3万吨粮食储存能力的粮食储存仓库5座、晾晒场地1.7万㎡,购置机械设备20多台套。加强对职业农民技术指导,提供农机装备作业、烘干仓储、订单回收、粮食代存等服务。二是“管理入伙”。根据区域划分设立为农服务中心分公司,打造土地托管服务圈,具体负责区域内职业农民全部管理和农业生产活动,成为农民信赖的“田保姆”和“土管家”。目前,已在平原县、禹城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通辽市2省成立4个分公司,托管服务圈面积达3万余亩。三是“土地入伙”。村集体将本村农户土地进行整合成片,以村集体名义代表农户与为农服务中心签订土地全托管合同,托管价格根据地力情况达到800-1000元/亩。同时,村集体负责协调职业农民与农户关系,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目前,已有前曹镇郑庄、辛寨镇先锋、苏庄等2省3市17个村集体与为农服务中心签订全托管合同。四是“资金入伙”。职业农民需达到“征信达标、服从管理”标准,一个种植周期向公司交纳与管理土地相适应的保证金后,可实现对全托管土地的“管理收益权”。1名职业农民可负责500-1000亩土地,需按照公司要求统一种植管理。目前,公司旗下已有50余名职业农民。

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确保粮食增产。一是管好地。“职业农民合伙人”模式下,职业农民负责整个生产过程全部资金投入,密切了职业农民与土地利益联结,让职业农民既成为“管理人”还是“出资人”,有效激发对田间管理、看护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如职业农民孟宪勇,出资80万元管理700余亩土地,2022年仅玉米一项,比“雇工式”经营模式产量提高10%以上,比传统种植模式提高15%以上。二是种好田。服务中心整合社会农业服务资源建立播种服务队、植保服务队、收割服务队等,为职业农民提供全流程封闭式种植服务,在优质麦和糯玉米连作种植过程中,实现多环节增产。如,播种环节可节约种子3公斤以上,通过深松播种技术亩均可增产100-200斤,优质粮加价回收,亩均可增收100元等。三是收好粮。依托服务中心烘干、晾晒、储存等设施,提供粮食代烘干、代存储、代销售“三代”服务,实现粮食“低温、低氧、低能耗”储存,每亩可节粮20公斤以上,小麦、玉米收获环节损失率分别降至1%和3%以下,粮食保管损耗低于1%,原粮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四散化”达到100%以上。

创新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农民增收。一是“5311”分配机制保利益。在去除农户托管费用及所有生产成本后,最终收益由职业农民、村集体、中心分公司、服务中心按5:3:1:1(简称5311模式)进行分成,做到责、权、利明晰,在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保证了职业农民合伙人、农服公司和村集体三方利益。2022年,仅平原县前曹镇郑庄村,集体收入增加50余万元。二是订单种植促共赢。以糯玉米订单种植为基础,融入优质小麦订单,服务中心与职业农民签订回收合同,以高于普通玉米市场价300元/吨回收,实现先确保销路后种植,收益得到保障。通过服务中心加价回收和代存,糯玉米普遍涨价100-200元/吨,每亩增收达到250元以上。如,禹城市新寨镇先锋村全托管土地954亩,实现增收210余万元,其中职业农民增收100余万元,先锋村集体增收70余万元。三是基金保底抗风险。在足额投保当地保险政策的前提下,探索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将职业农民、分中心、服务中心各自收益的10%投入基金池设立风险基金。当遇到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收益减损,保险赔付后仍无法满足村集体托管费用情况时,将使用风险基金补足差额,从而保证农户保底收益,避免特殊自然灾害导致土地托管服务连续性中断,提升职业农民抗风险能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 曲文胜 咸超 姜辉
编辑、审核 | 张志宁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