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黄河水 熔铸齐河魂


齐河创新打造“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

奔腾黄河水  

熔铸齐河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为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生根,齐河把河的“开放”、产的“创新”、城的“大气”,融汇于文的“浩荡”之中,统筹推进“生态体验廊道、文化体验廊道、文明实践廊道、乡村振兴廊道”复合型廊道建设,创新打造“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

“文明延续着我们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实现将无形的文明‘有形化’,齐河以‘筑阵地、建队伍、树品牌、强产业’为路径,创新打造‘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载体,不断激活文明生命力、增强文化创造力、提升黄河故事影响力,叫响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齐河品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梅表示。

擦亮“黄河牌”

六十余公里河岸

“盆景”连线成片

七月盛夏,站在位于黄河岸边的“黄河渡”文化广场上东望,在浩浩荡荡黄河水的映衬下,黄河岸边“黄河奔腾  文明潮涌”“对话黄河 遇见文明”“黄河渡”等景观小品、故事牌如珠玉般镶嵌在绿树红花中。


“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黄河渡”文化广场上,迎着从黄河吹来的习习凉风,一位戴着草帽的大爷在放声高歌,不远处大家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眉飞色舞说着什么,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在广场“黄河奔腾  文明潮涌”牌匾前讲解黄河故事……年轻人来得也不少,他们很多骑着自行车、坐着公交车,来此拍照“打卡”。“这个‘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得真好,没建之前‘黄河渡’广场这里就是一片黄泥堤岸,就是想来看黄河,也无处落脚,现在多美啊。”家住县城专门开车来游玩的市民王致远表示。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我们从自身地域和文化特点出发,把准百姓脉搏,找准情感共鸣点,以本土化理念探索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县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康伟介绍,建设“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的想法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从用全局视野推动跨区域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推出的整体性“大河景观”。齐河深入挖掘本土黄河生态资源和知名景点,因势造型,串联起六十余公里黄河沿岸文明实践基地、景点等,将岸边“散落盆景”打造成“连片风景”。


齐河“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主要由“黄河渡”“黄河谣”“黄河吟”“黄河颂”四大文化广场,以及黄河文化展厅、黄河大桥展览馆和沿线文明实践所(站)、文明驿站组成。


“黄河渡”文化广场融合展示了齐河渡口文化,还原“乐毅渡河”“耿济渡”“韩信饮马池”“燕王扫北”“募建大清桥”“齐河黄河大桥”等历史事件,展示“7条铁路、7座黄河大桥、8条高速公路、12个高速出入口”的现代齐河交通网络,讲述了古渡口作为重要交通节点在推动城市蝶变中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黄河谣”文化广场融合展示了齐河的文明文化,以“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打造“如此生活”板块、以“文明城市创建”为主题打造“如此文明”板块、以“幸福齐河”为主题打造“如此齐河”板块。


“黄河吟”文化广场融合展示齐河的诗词文化。依托黄河沿线文化广场,采用景观小品、诗词铭牌、诗词卷轴等形式,打造黄河诗林文化主题公园和“万物有诗写文明”诗词画卷,让群众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


“黄河颂”文化广场则展示了齐河的黄河故事。依托“红心一号”文化广场,立足“红心一号”吸泥船模型、黄河文化九龙柱等标志性景点,搭建文明长廊,讲述治黄故事;立足沿河生态廊道,搭建“5464”黄河步道,将沿黄九省、山东九市黄河文化、民俗文化、地域特色等文化融入空间和游线,打造“最美黄河人物”展示游园,引导群众在漫步黄河岸畔欣赏美景的同时,接受历史文化熏陶、感悟“最美”精神、以及寻找“家住黄河边”的归属感。


聚起精气神

群众“唱主角”

厚植文明之根

“1970年,黄河上第一艘自航式钢板吸泥船——‘红心一号’在齐河黄河下水,‘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红心一号’精神和老一辈治黄人艰苦奋斗、爱岗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齐河治黄人勇立潮头、扬帆远航……”8月6日,在齐河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黄河之声’开讲吧”,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红心一号”志愿者李涛正在给大学生宣讲“红心一号”精神。



李涛是小八里管理段段长,同时也是家里的第四代黄河守护人,他不定期到“开讲吧”宣讲治黄精神。“我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百折不挠的治黄精神传承下去。”李涛说。


既要持续做好黄河文化挖掘提炼,也要创新文明宣传宣讲方式。齐河以文化活动“凝心”,以理论宣讲“聚魂”,以志愿服务“提温”,让黄河文化立起来、活起来、美起来。


围绕理论宣讲,齐河打造“‘黄河之声’开讲吧”,作为黄河岸畔的“传声筒”,深挖黄河号子、打夯小调等所蕴含的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黄河精神,以船为媒打造“黄河之声”理论话舫,通过沉浸式宣讲、文艺演出、志愿服务、人文行走等形式,持续释放“理响齐河 E站到底”理论宣讲工作品牌效应。



在线上,实现“云游黄河”。通过蒲公英播报、线上小程序的形式对《如此生活》、黄河趣事等理论、故事进行宣讲,构建指尖上的黄河文明宣讲微课堂,一键通发、网评员配送,引流黄河文化进朋友圈、入微信群,让网民深度感受“对话黄河 遇见文明”黄河水岸文明实践带的文化内涵和暖心底色。


以志愿服务凝聚团结奋进力量,齐河创设“文明1号”实践活动品牌,将每月1日确定为实践活动日。积极探索将文明实践融入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娱乐等,整合工青妇、机关单位、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构建供需联盟,一月一主题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齐河培植“红心一号”志愿服务队,推动志愿服务全覆盖。整合专业社会组织和民间公益志愿团队资源,汇聚应急救援、黄河“小卫士”、青年志愿者等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志愿服务组织,打造“红心一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黄河生态保护、黄河文化传承等志愿服务活动,将保护母亲河的志愿力量传承下来、传递出去,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到一座城。


“让群众‘唱主角’,文明实践活动才能‘红红火火’。齐河通过情景式、沉浸式、开放式文明实践场所建设,互动式、创新式、零距离的服务,让群众在参与中提高思想认识、获得精神力量,引导群众聚薪成火、集体向善向美向文明。”康伟表示。

赋能兴产业

“两创两促”凝聚

发展之力

在祝阿镇望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仅有田园讲堂、志愿联合社直播间、“和为贵”工作室等功能室,他们还常态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以及农技培训等活动。


“望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达到‘五有’标准的基础上,又对软硬件设施提档升级,这里不仅是群众的文化阵地,更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平台。”望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程晨晨介绍,比如会定期组织农技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在田园讲堂与合作社成员面对面交流,现场释疑解惑。



祝阿镇望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齐河“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的组成部分之一。“满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是文明实践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群众最期盼的是过上更好的日子。”康伟介绍,“因此,‘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全力打造‘文明实践赋能产业发展’模式,以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合社、创新打造文明实践家庭星系、实施‘文明村村通’工程促精神共富,打造景区文明实践基地促文旅产业发展的‘两创两促’凝聚发展之力。”


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合社,“联”起的是志愿服务供需两端。联合社组建农业、科技、教育、畜牧、水产等20多个专业技术队伍,作为志愿服务供给方,召集种植、养殖、水产、加工等农村合作社,作为志愿服务需求方,双方定期“面对面”,开展技术传授、解疑释惑、销售指导,成立联合社直播室,聘请专业直播人员,推动农产品“触网”销售。


文明实践“家庭星系”,则是以家庭为单位打造服务孩子、老人、困难群众以及有其他需求群体的文化驿站、心灵驿站、成长驿站。焦庙镇铁匠村李吉江家便是“嘉禾之家”的代表,他平时常跟村里的蔬菜大棚种植大户们聚在一起,互相分享种植信息,尝试种植高端蔬菜品种,再由村里的“网红”负责在直播平台上打开销路,村民们都说李吉江就如同恒星一样将大家聚在一起。像这样的“星系”,在齐河还有300多个,辐射民众5000多人。全县针对60岁以上老人,打造“颐养之家”110个;针对适龄儿童,打造“善育之家”120个;针对不同经营类别的农户,分类打造“嘉禾之家”110个,各类人群在守望相助中接受文化、心理、经济等服务。


围绕“文明村村通”工程,齐河在全省率先实施“文化先行官”创新项目,引入社会力量,按照“一镇一村一品”,扎实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村村有戏”“村村有礼”“村村有数”“村村有史”“村村有声”“村村有‘义’”等为主线,激发乡村特色产业新动能。


此外,齐河还将景区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及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打造景区特色文明实践基地,在节假日和旅游高峰期组织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宣讲,引导游客讲文明、知礼仪、重礼节。同时,组建“义游”志愿服务队伍,向游客持续提供文明旅游倡导、咨询引导、医疗服务、应急救援、秩序疏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全面营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浓厚氛围,展示齐河文明形象。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钟伟 王岳琪

通讯员|曹燕 王业婷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