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之州 大爱之城 | 德报人物·听见——每次理发只收一元 讲述人:杨顺利

8月8日下午,我如往常一样,带着理发工具、拿着扫帚簸箕,骑上自行车,五六分钟就到了工作地点——德州运河公园广场。一元钱理一次发,我在这干了10年。周围很多居民都是我的老顾客,只要不刮大风下大雨,我一准儿来,这已经成了习惯。

有人问:“老杨,你干这又挣不着几个钱,图啥?”我说:“就为了学雷锋。”大家都笑,但我确实是这样想的。我理发的地方就叫学雷锋理发地点,挂了个牌子“传递正能量 做好人好事 ”。

本想练手艺

没承想做公益上瘾了

我叫杨顺利,今年66岁,德城区运河街道盐店口社区居民。原是德州市邮电局职工,后因企业改制,45岁时内退。感觉自己还年轻,总要干点事,于是开始打短工。饭店、工地都去过,但总觉得不是长久之计。我父亲曾经开过理发店,小时候经常看他给街坊邻居理发,偶尔打打杂,耳濡目染,我对理发这行不算陌生。如今父亲不在了,不如接着干这行,以此纪念父亲,传承手艺。

很快,我到了一家理发店打工,边干边学。学了一年多,理论知识掌握不少,但练手的机会有限。2009年,我离开理发店,自己买了套工具,骑上自行车开始赶集、走街串巷理发。因为是奔着练手艺去的,给谁理发我都不收钱。

理发不要钱?开始,很多人质疑,手艺差还是忽悠人?有的甚至说,是不是做了啥错事赎罪?我就回应一句,我这是学雷锋做好事。

每逢有集市我就去摆摊,见我去得多了,有些老人开始找我理发,推推头、刮刮脸,觉得手艺还不错便推荐其他人来。渐渐地顾客就多了,每天五六个增加到十几二十个,有的甚至慕名而来。

本想练手艺,没承想做公益上瘾了。不赶集的时候,我就去运河公园理发,那时候运河古街还没建,我在桥头的大树下支个摊,很多老人爱找我理。后来,运河古街开建,一些建筑工人也来。因为不是每天都去,有时候他们找不到我,就怪我了:“找你的时候找不到,刚理完发你来了。”

那种被大家需要的感觉让我慢慢忘了最初只想练手艺开个理发店。或许一直这样为大家服务下去也不错。2013年3月5日,特意选在学雷锋纪念日这天,我通知老顾客们,把理发地点固定在了运河公园,挂个牌——学雷锋理发地点,不同于之前每周去一两次,改成了只要不是刮风下雨天,天天都在。

登上《德州日报》

干劲儿更足了

一传十,十传百,我的顾客越来越多,有时候半天就有四五十人。街道、社区领导也知道我义务理发的事,都很支持。冬天天冷,特意帮我协调地方。

理发一直不收钱,顾客们都很过意不去。有的放下十元八元就走,有的不好意思老来。他们就建议,象征性收一点,大家也来得心安理得。于是,我就在牌子上写上了:“一元理发不涨钱”,时间固定在每天下午。

顾客大多是周边老居民,因为靠近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还多了病患和家属。有一次,有位患有精神疾病的病患家属找到我,想请我去医院理发。那天顾客不多,我二话没说就去了。不想却出了个意外,开始患者还挺配合,理完让她照镜子的时候,突然发病,情绪一下激动起来,把镜子也给摔了。我有些被吓住了,家属连连道歉,还要多给我钱,但我拒绝了。对普通人都能义务理发,对这些患者又怎么忍心多收钱。

还遇到过病患去世,让我去给逝者理发的。只要能抽出时间,我都乐意去帮忙,用自己的手艺去帮助人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还有祖孙三代专门从天衢新区开车来找我理发的。“就相中你这手艺了,不比美发店差。”顾客的评价,给了我更多坚持下去的力量。

2015年10月14日,对我而言特别有纪念意义。这天,我理发的照片登上了《德州日报》。能被党报报道,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这份报纸我至今还保留着。很快,其他媒体相继报道了,荣誉也纷至沓来,我被评为了“运河好人家”、德州市十大热心人、首届德州市诚信之星,照片曾展示在九龙湾公园的好人榜上。这些荣誉激励着我,我得接着干下去,而且要干得更好。

只要身体允许

会一直做下去

能坚持一元理发,我得感谢家人的支持。开始义务理发的时候,一双儿女正在读大学,老伴儿还下了岗,一家人靠我的退休金生活。当初想开理发店也是想多挣点钱。“既然做了公益就别想着挣钱了,好好坚持下去,给孩子们树个榜样。”妻子的一番话让我很感动,她下岗后又找了个工厂打工贴补家用。孩子们都很争气,大学毕业后也都有了稳定工作。

“忠厚善良 诚实做人 认真做事”这是市委宣传部和市妇联赠予我的书法作品,我把它悬挂在家里,作为家训。我把家里的日历牌当作计数的工具,每天收了多少钱就是服务了多少位顾客。2021年7928人次,2022年7525人次,2022年11月16日创出了这些年的单日纪录,服务了66人。

疫情期间,大家很少出门,很多理发店关门了。我每天照例到公园去,有些老顾客就去找我。那段时间顾客量反而增多。大家需要我的时候,不正是为大家服务的时候吗?我拿出理发的钱,捐给社区用于疫情防控,他们还为我颁发了“疫情防控卓越贡献奖”。

这些年,我没为儿女留下什么,一个个荣誉证书、一篇篇报道就是我留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渴望能有一天登上中国好人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 | 尹晓燕 魏鑫  摄影 | 杨戈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