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园聚产 以产兴园!德州天衢新区:“十园联动”集聚发展动能!

行走在德州天衢新区,你会发现,这里在建和已建成的产业园很多。作为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园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融互促、浑然一体,已成为推动新区转型升级、创新开放、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为新区升级聚能注入了强劲动力。

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共有产业园区10个。十大园区成为“双招双引”的新载体,今年以来,总投资超百亿元的19个项目实质性落地,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实现突破,安颂科技、伯桢类器官、阳参生物项目计划3年内上市挂牌。总投资289.1亿元的54个在谈项目密切跟进。

高点谋划
布局十大园区

8月7日,伯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作人员正在实验台上配置类器官试剂及试剂盒。“我们深耕类器官行业,于6月中下旬实现量产,目前月销售额达150万元,预计年底前销售额将突破80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赵凯说。

伯桢生物以提供类器官体外培养及其衍生技术服务、生产类器官试剂盒、类器官自动化设备等精准医疗产品为主营业务,总部位于苏州,由来自清华、复旦等高校的青年领军科学家提供技术支撑,于2022年落户北方应急医疗综合产业示范区。该园区由国企园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运营,而这就像一块“金字”招牌,吸引了诸多企业纷至沓来。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没错!”对此,赵凯感触颇深,园区为其提供了高规格标准化厂房、个性化政策措施和定制化服务,这无疑为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企业‘拎包入驻’后可专心搞科研,预计3年内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赵凯说。

伯桢生物所在的北方应急医疗综合产业示范区,是天衢新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新区打造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要平台载体之一。“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投用,二期正在加紧建设。为了充分满足企业需求,二期将采用‘一对一厂房定制’服务,包括层高、柱距、荷载等将予以全维度定制,助力企业提高空间使用率,使生产效率最大化。”园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规划部部长荆涛介绍,一期已签约伯桢生物类器官产业化项目、阳参生物科技转化项目、华银城市医学检测项目等10余个项目入驻园区投产运营。二期首批厂房将于今年年底前建设完成,预计明年投用。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助力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方应急医疗综合产业示范区是我区高点布局、高位谋划的十大园区之一。“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园区是促进承接项目、集聚产业的重要平台,是区域经济弯道超车的强力引擎。”天衢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涛介绍,今年以来,新区按照“聚产业、聚资源、聚要素、聚人气、聚红利”总体思路,坚持园区思路抓招商,聚焦六大主导产业,高标准规划打造专业化园区,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能高新产业示范园、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产业园、食品科技产业园、科技创新创业园、数字经济创新基地等10个特色专业性园区,总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其中,5个园区已建成投产,伯桢类器官、阳参生物、恒芯电子、明治医疗、安颂科技等69个项目已入园发展。“‘十园联动’打破原有发展格局,划分10个作战单元,共同发力推动发展理念之变、实力格局之变、竞争逻辑之变、突围策略之变、前进动力之变。”李涛说。

产业聚合
催生“链式效应”

聚合产业,才能再造优势。企业投资布局,除了关注营商环境,更关注当地是否有上下游的产业配套,是否有产业发展的基础。

电子信息产业是天衢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先导产业之一,为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新区投资9.8亿元打造了电子信息(跨境电商)产业园。该园区总建筑面积39.1万平方米,根据产业分类,规划建设智能手机、电子元器件和智能终端3个产业园,并配套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每个产业园对标深圳高端电子产业园规划建设管理,餐饮食宿、商业配套、物业管理等功能齐全,为电子信息产业搭建高能级发展平台。

今年1月,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智能手机产业园一期启用,英望科技作为主体企业进驻园区。“3年间,公司实现了从过渡孵化厂房到拥有自己独立的生产基地,从贴片生产到整机生产的转变。公司生产规模、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提升明显。”英望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鑫说。

放弃大城市,将总部迁到天衢新区,胡鑫表示:真正吸引英望的是这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

眼下,二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力争年底前投用。“建成后,我们主要生产屏幕模组、高低摄像头模组和电池模组等手机核心部件,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200万套,实现前端供应后端制造的生产格局。”在胡鑫看来,成熟的产业集群,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依托产业园,其上游企业嘉金精密模具、岽亚智能显示等多家企业相继落户,企业所需上游原材料可在园区内实现高效供应,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实现了互利共赢。

同样看中产业园“链式效应”的还有深圳华威世通科技有限公司。今年7月初,总投资5亿元的华威科技项目落户智能手机产业园。“这里有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可以高效便捷地链接市场资源、匹配合作伙伴。”公司董事长王伟说。该项目投产后每月可生产手机30万台、游戏机10万台、电器类5至10万套,成为继英望科技、天忆达之后的又一家智能手机整机制造企业,德州将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3家智能手机整机制造企业的城市,成为全省手机产业新的制高点。

“产业集聚是创新发展的源泉,依托产业园,企业间形成了良好的聚合效应,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链、由链到面发展。”在天衢新区投资促进部副部长张勇看来,产业园作为一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是招商引资的关键载体,利用园区的区位优势,可实现物料互供、链条互联、优势互补。眼下,从关键企业引进、关键产业链布局,到产业集群在各个产业园区的多点开花,这一思路正在新区发挥效应,推动着产业项目数量、规模、投资、建设的“全速奔跑”。

做优服务
营造创新生态

“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是记者在各个产业园区采访时听到的高频词。产业园区最初是因工业集聚需要产生的,如今园区的任务不仅是集聚企业,还要营造产业发展所需的生态圈。

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便是天衢新区着力打造的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园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平台化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搭建起集成电路模组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存储与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环境检测平台、新材料研发检测平台、医学物理与健康设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五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初创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提供创业创新综合服务,致力于营造一个最适合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德州市高创中心执行董事、总经理纪佳莹说。

对此,德州鲲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乃铭感触颇深。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物联网控系统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涵盖微电子、通信、仪器仪表、互联网等多个领域,核心产品包括数码电子雷管专用控制芯片、数码电子雷管专用起爆系统、民爆物品安全监管平台等。5年前,企业入驻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发展至今已实现增产22倍,营收近1亿元。

“园区凡事想在企业前面,各种良好的前置服务,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业务。”郭乃铭至今记得,5年前,仅用35天,公司便拎包入住中元科创园。2019年,园区更是向鲲程电子注资150万元,为企业发展注入“活水”。基于延链补链需求,还为企业建设了集成电路模组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公共环境实验室,投建了小尺寸集成电路SMT贴片项目生产线,这意味着企业在园区内可完成贴片、芯片测试及后端自我加工的全系列流程。“每年仅测试费用就节约上百万元,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郭乃铭说。

产业生态就如土壤,形成产业新生态,不怕企业不来。“依托五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园区为更多具有创新性、发展前景广阔的创新创业企业降低了前期的资金投入,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对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团队的引入,逐步完善相关产品产业链起到很大的助力。”纪佳莹说。目前,园区累计引进孵化项目1200多个,在孵项目281个,已有49个项目孵化成功,在德州市范围内完成产业化,累计完成产值近35亿元,实现税收累计1.2亿元。

与中元科创园着力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数字经济创新基地则聚焦高成长企业、高科技企业靶向发力,尤其是数字经济类企业,为企业提供集创业孵化、办公、研发、配套于一体的全天候科创服务。“目前,创新基地已具备入驻条件,即将正式启用。”德州天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鹏称,该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包括综合服务办公区、独立研究院、专家公寓、创业孵化区4个区域,将依托园区平台资源,助力企业解决包含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不同发展周期的需求,以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更好地促进和承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目前,新区已经形成了空间相对集中、服务集聚的创新服务综合载体,高质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速成型。”李涛说,眼下,依托数字经济创新基地、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等创新要素,新区正在整体谋划德州科技走廊,全力争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德州中心、国家体育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引导孵化载体发展与新区主导产业定位紧密结合,加快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聚集,不断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和品牌影响力。”李涛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通讯员|韩哲 张文智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