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纺服学院在多地开展社会实践

为响应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号召,探索传承纺织红色基因,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与纺同行 与子携手”实践团7月赴青岛、淄博、德州夏津等地开展社会实践。

走进纪念馆,深挖纺织红色故事

实践团先后深入青岛党史纪念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夏津棉花博物馆、淄川区博物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一代代纺织人的故事。从中国纺织工人的第一位党员孙良惠,到反抗资本家压迫、呼吁工友团结斗争的中国工人运动先驱顾正红,到创造出“郝建秀细纱工作法”的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郝建秀,到二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梦桃精神”的主人公赵梦桃,再到全国人大代表王晓菲,2000万纺织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迸发出最具行业感召力、向心力、指引力和创造力的伟大精神,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频共振,孕育出历久弥新的纺织红色基因。

走进企业,传承纺织民族工业精神

在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夏津纵英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家参观企业发展馆、面料馆、试样工厂,详细了解纺织行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产业布局、科研创新、生产流程等方面情况。从洋务运动中早期民族资本纱厂诞生,到抗日战争时期纱厂工人参加了2000余次反帝爱国运动,再到《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部署,纺织业体现出“民族自强,锥刺觉醒,拯救民生,屈身躬行”的民族工业精神;从初建新中国的纺织工业体系到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纺织强国,中国纺织人秉持世界眼光,立足改革实践,以产业报国、民族复兴的胸怀气度,重申纺织工业的经济地位和历史贡献,纠正改变社会对纺织工业的印象锁定,在新的时代起点上,科学提出了产业新定位、新标签,即:“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和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

解锁非遗 传播乡村文明新方式

实践团来到夏津县八屯社区、德城区黄河涯镇张吉野村等地,为小朋友们带来扎染、手工制作等美学教育互动课程,通过组织孩子们动手制作扎染、手工作品,让扎染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以实体形式走进乡村生活。

走进社区,服装国风色彩点亮乡村新舞台

实践团先后来到德州市德城区永庆社区和状元府社区,以赋能乡村女性为核心,以围绕女性、成就女性为导向,以激发和提高乡村母亲提升自我综合能力素质为目标,主要围绕服装的色彩关系、脸型与发型、脸型与领型、丝巾搭配艺术四个方面,重点突出中国色的特色、中国色在国风元素服装中的搭配技巧,为社区女性呈现美观与实用为一体的服装搭配艺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朱亚秋 郑爽 王雪燕 编辑|梁思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