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实验中学:尊重学生差异 因材分类施教

武城县实验中学是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中小学校星级食堂、山东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卫生单位、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随班就读示范校、德州市首批基础教育名校、德州市初中语文、初中体育学科教研基地,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主要承担城区学生的初中阶段的教育。该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校本课程体系、丰富社团活动、变革班级管理模式、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完善家校共育,积极探索出一套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育人新模式。


导师与学生谈心

组建学科社团
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

全面推行学科社团建设,根据每位学生的学情,精准匹配师资课程,制定培辅计划,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例如:数学学科社团,根据学生的学情实际设立不同层次的A、B、C三种组合,A组注重培优,培养优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B组注重辅差,对中等生的辅导和拔高;C组注重强化基础,夯实学困生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完善三个组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通过阶段性的检测与评价,实现三种组合人员的动态管理。

变革班级管理模式
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

班级组织结构在育人模式变革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必须让每一名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精神成长与个性化学习,真正成为他们的人生成长导师,构建起“教师人人成为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的良好育人机制。

该校积极采取全员育人导师制,将班内学生“承包”给每一名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做学生的成长导师,做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为每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成长导师坚持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并认真填写学生成长记录表;学生每两周主动向成长导师汇报一次本人近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成长导师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和家访。各级部每月举行一次成长导师论坛活动,结合个案提升成长导师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以自主管理为核心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各班级充分发挥班干部的骨干作用,组建学习小组和自治管理团队,以学业互助为主,以自我管理、主动学习的学习共同体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课堂、社会实践、研学旅行中学习和体验,共同成长进步。基于学习和自管两个小团队,学校努力打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学生综合评价管理体系,改变对学生单一的成绩评价,积极探索建成一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尊重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利用学生成绩、日常行为、体育健康美育发展、任职情况、参与活动及获奖、自主管理学习小组六维目标引领,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全过程的立体性评价。《评价手册》从理想信念、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实时评价记录。随着综合素质评价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以家委会为支点
建立家校共育教育共同体

设立家校共育交流中心,向家长、学生、教职工以及关注教育的社会人士提供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咨询求助、问题诉求、心理疏导、家校沟通等便民服务。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举办“家庭教育主题讲座”,放大了“家校共育”功能。

学校尊重家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发言权,不断鼓励家长参与到教育难点问题的研究中,让家长收获价值感与成就感。学校倡导“把家委会建在班上”的家委会模式,使家长成为支持、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的重要力量,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学校倡导“双班主任”制度,班主任既是本班学生成长的导师,也是本班家长家庭教育的导师,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等活动,让家长在课程资源、安全排查、纠纷协调、评教、义工、学生人生规划、宿舍管理等方面成为班主任的“铁杆同盟军”,建立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相融并进、和谐发展的网格化组织机构。

学校通过建设家校共育交流中心、开展家长学校和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行,进一步强化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心理压力和家长的养育焦虑,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构建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全面发展支持网和身心健康守护网。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实验中学将继续在课程体系、社团活动、班级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家校共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个性化育人模式上有所突破,力争让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剪纸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崔欣月 编辑|邢仁宇

审核|李艺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