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第39个教师节 | 激活教育生态 优学在德城

新学期开始前,北园小学的老师们对LED护眼灯进行了日常维护。目前,全区51所学校已经完成护眼灯安装工作。持续加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力度,是“优学在德城”的一个缩影。此外,德城教育还获得了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德城区入选省级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示范区;乡村教育振兴德城样板经验获得上级领导的肯定;区教体局入选模范机关建设省市县教育部门“三级联动”试点;在山东省教育装备博览会展示推广近视防控“德城经验”……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之下,教育生态被充分激活,德城教育以实干担当,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砥砺奋进。

民生为基 提质扩优协同育人

走进德州市实验小学春晖校区的教室,一阵清凉扑面而来。今年夏天,德城区在全市率先实施“校园夏凉工程”,51所中小学校装上了空调,实现教室空调安装全覆盖。集中为学校安装空调,工期短、任务重、线路改造多、电力增容难,区政府统筹部门、街道、社区、学校、各参建单位,多方共同克服种种难题,为学生创造了舒适、安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近年来,为打造教育发展新高地,德城区坚持扩资源和提质量双向发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更加公平、优质、均衡地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力实施总投资23.4亿元的24所中小学改造提升行动,新建校舍22万平方米,活动场地21万平方米,新增216个教学班、9825个学位,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需求、新期待,实现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目前,北园小学等8所学校的改扩建项目已竣工,2所学校已封顶。

让孩子们感受更美好的教育氛围,享受更舒适的教育空间,是德城教育人的不懈追求。今年,区教体局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各学段助学金、奖学金等政策,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925人次。各学校将午餐、午休作为重点惠民实事,“一校一案”制定服务方案,建立健全学校配餐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让学生在校吃得好、睡得香。目前,已全部实现“躺休”,惠及学生10357名。

伴随全区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家校共育作用也不断凸显。德城区以创建全环境育人实验区为契机,组建了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开发“立德·好学”家庭教育必修课程,建设“立德·优学”家长学校项目,制定劳动教育、智慧父母大讲堂、亲子互动“10+N”件事等联合项目清单,逐步树立起全环境立德树人“大教育观”。在直播课程的基础上,德城区家长学校还增设了古琴教学、心理健康个案咨询、读书沙龙等课程,深受家长喜爱。今年以来,德城区家长学校已授课60余节,线上线下参与家长超20万人次。

学生为本 全面发展奠基未来

在德州市第五中学团体辅导室里,伴随着非洲鼓的节奏,同学们正在做情绪体验游戏,遇到朋友“请你点点头”“请你拍拍手”“请你对他说,你真的很棒”……这是德城区中小学开展的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公益讲座


德城区教体局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118万元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验馆,购置测评软件及宣泄设备,开设心语信箱;在课程资源建设中,100余名辅导员参与制作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实现“云共享”;在队伍建设上,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为1500余名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专题培训。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验馆已迎来2000余名中小学生,为孩子们撑起了心理健康的“保护伞”。

德城区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初心,不仅体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更体现在为学生创造良好、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上。从幼儿园开始,德城区建立双向协同机制,通过顶层设计、试点先行、创立典型、示范引领,塑造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生态。成立幼小衔接联合体,开展联合教研和课程开发,每月召开工作推进会,有效推动全区幼儿园和小学建立“多对一”的协作关系,让幼儿享受更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课余时间,老师带领学生们打卡“儒风”繁露园,走进运河古街、电大农场、普利森机床博物馆等研学基地,了解运河漕帮押镖,感受田园春趣……10余门运河文化课程让课堂有声有色“在路上”。各学校深化文化育人,坚持德育为先,增强美育熏陶,聚焦“明德、厚德、载德”目标,整合课程育人要素及运河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广泛开展课后社团、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打造了“生态育人”“研学助德”“光影润泽”等德育品牌,还将剪纸、京剧、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洲鼓、口风琴、葫芦丝等乐器引入课堂,让学生自信、阳光、有才艺,将美育深深“扎”进校园里。


“劳动美”主题实践

为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全区积极实施体育固本行动,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教会、勤练、常赛”三位一体,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同时,注重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学生亲身劳动体验。各学校开设了家政、烹饪、手工、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湖滨北路小学的“厨房小当家”劳动实践课程、黄河涯镇中小学校的农耕文化系列课程、第四实验小学的种植课程等均已形成特色。湖滨北路小学的《勤润劳动教育课程》入选全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典型案例。

师德为先 提升素养健全机制

在明诚学校刘媛老师的书橱里,珍藏着很多纸张泛黄的祝福信,那是学生们送给她的节日礼物,祝福与鼓励的话语为她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德城区落实全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持续开展“树师德、正师风”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强化榜样引领,表彰“月度优秀人物”“最美教师”“感动德城十佳教师”等,弘扬师德正气。刘媛老师便是今年5月“育人楷模”的代表。


蒲公英教育联盟

区教体局以党建引领师德建设,深入实施“红色引领”工程。高标准建设党员活动室,充分利用走廊、楼道打造党建文化、党史教育阵地,设立党建宣传栏,组织党员亮身份、亮承诺,推动学校党建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科研教改、队伍建设等深度融合,打造强政治、精业务、重情怀的教师队伍。

同时,健全教师专业成长长效机制,搭建“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名师名家”五级培养平台。组织开展新入职教师培训,为157名新教师“量身定做”培训项目,使其快速适应教育教学岗位。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为441名青年教师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组织名师送课助教活动,30个名师工作室分别与29所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执教观摩课58节。2023年,德城区7人入选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齐鲁名班主任(2022-2025)建设工程。

在校内培养的基础上,全区建立城乡结对精准帮扶机制,12名教研员、10名名师通过定向帮扶、预约教研、教学视导等方式,对3所农村中学、10所农村小学对口支援,9个市级名师领航工作室、30个区级名师工作室开展送课、同课异构、定期磨课等活动,累计送课50余次。“名师的帮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老师们感激地说。

搭建平台 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3月10日,德城区青年教师“教、学、评、研”基本功大赛总结表彰大会在德州市第十中学举行,并邀请鲁东大学教授苏勇讲授《年轻教师如何基于新课标备好课》,指导教师基于目标精准备课,基于学习任务设计有效教学活动,基于学习证据进行科学评价。这是为教师“定做”的系列教研培训之一。

早在今年初召开的德城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区教体局就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生本课堂研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研一体化研究”的教学思路。从此,“课堂改革”研讨活动成为校园新风。教师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研究课”引领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自我反思。坚持课堂以问题设计为起点,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探究体验为核心,以展示交流为途径,以教师指导为关键。各学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化核心素养培育路径和课堂改革的“基本式”,开创了百花齐放的“课改”新局面。“聚焦新课堂,探索新样态”中小学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构建新模式,展示新亮点”课堂改革提升年优秀课例展示活动等平台,既帮助教师横向对标,又促进教学质量纵向提升。

目前,德城区二屯镇、黄河涯镇入选山东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为实现教学管理、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有机融合,区教体局以学校需求为导向,提供政策、资金、人员等帮扶支持,邀请专家为试点学校“把脉问诊”,制定科学的评价评估指标体系,打造“一校一品”教育品牌;以师生问题为导向,教研员深入课堂视导,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课堂生成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帮助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以课题项目为导向,名师指导教师用科研的思路审视教育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办学背景和办学经验,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实现课题研究新突破。目前,二屯镇中学参与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立项市级课题3项,二屯镇中心小学立项区级课题1项;黄河涯镇第一中学参与市级课题2项,从乡村“学有所教”走向“学有优教”。

在做优做强线下活动的同时,德城区致力打造智慧校园,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契机,驱动信息技术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方面有效应用和信息化教学持续创新,16所学校开展互动课堂授课,让信息技术真正赋能教育教学和师生成长,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继续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聚力营造师生同生共长、文化多元共融、校园和谐平衡、教学提质增效的良好教育生态,擦亮‘优学在德城’民生名片,奋力打造教育发展新高地。”德城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洪鑫表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春杨 通讯员|李鹏飞 编辑|滕璐
审核|李艺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