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高素质农民 “陵城模式”叫响全国

近日,陵城区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协会和新型农民双创中心,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一做法获评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乡村实用人才,是陵城区落实“重点工作突破年”,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近年来,陵城区把农民教育培训与学历提升有效衔接,开展“培训班—中职—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行动”试点工作,创新农民教育培训与乡土人才培养路径。今年6月,陵城区入选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训与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历提升衔接试点县。

加强技能培训, 人才队伍“动”起来

“我家和邻居家种植的小麦面积差不多,但他家一亩地比我家多产50公斤。”陵城区义渡口镇王院村村民王永全表示,原本两家小麦长势差不多,自从今年春天邻居参加了陵城区农业农村局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到很多技能和知识后,小麦长势越来越好,产量也比以往高出不少。“明年我一定要参加这个培训班。”王永全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培育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是乡村人才振兴最基本、也是最艰巨的工作。

目前,陵城区农村劳动力有27.37万人。但由于农业产业门类多元、培训需求多元,培训对象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差异大,导致大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陵城区创新实施本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完善人才培育模式和双创服务模式,开展“培训班—中职—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行动”试点工作,激发人才潜能,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贡献。

“我们将农民教育培训与学历提升有效衔接,聚焦育前、育中、育后的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分层分类按周期实施培育,走出了一条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陵城模式’之路。”陵城区政协副主席、农业农村局局长马峰说。

搭建服务平台,人才队伍“聚”起来

前不久,义渡口镇的乡村振兴“一中心四基地”建成使用,这个集乡村振兴联合发展中心和“吨半粮”建设与小麦育种展览基地、数字农业产业园教学基地、为农服务中心服务基地、笃马河湿地生态基地为一体的平台,具有产业孵化、农业展示、教学培训、科技服务、生态观光等功能。

联合发展中心的农村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包括可容纳350人的多功能室、乡村振兴展览室、研讨室及食宿等配套设施。建立了农民田间学校,农技专家在关键农时和节点,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教学,广大农民可以边听课、边研讨、边实操,实现“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

“通过专题辅导、专家指导、现场教学、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增强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了人才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义渡口镇党委书记孙丽苹介绍,乡村振兴“一中心四基地”可以承接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党务干部培训班2期、培训党员1200余人,承接基层农技推广3期、培训农技人才800余人。

乡村振兴“一中心四基地”是陵城区培育高素质农民的一个载体,该区充分发挥优势,为农村人才畅通交流渠道。

“建优平台”做好学研结合。由区政府引导,德州美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粉体工程中心等加盟,成立德州大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农民培训等服务。“攀高附强”集聚专家团队。开设田间学校5处、实训基地10处,组织10余名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普及性、专业性、提升性培训,培养了2000余人的农业人才梯队。“呼朋引伴”招揽领域头雁。依托双创服务中心,邀请清华大学盖国胜教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法宏博士、中国科学院张正斌研究员等6名专家传授技术、现场指导。目前,全区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亩收入增加了20%以上。“师傅带徒弟”狠抓技能提升。组建服务“三农”工作队,建立常态化跟踪帮扶机制,对农村青年人才、实用人才提供点对点指导。遴选高素质农民大师,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出15名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助推乡村振兴。

激发内生动力,人才队伍“强”起来

2020年以来,选聘109名农业领域专家组成乡土人才库,与其他农技人才和示范主体组成双体系人才队伍,建立区、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平台,开展各类农技培训300余次,参与人数超过4万人。组织农业领域专家人才积极申报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十佳农民等,累计培养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0余名。

出台各项激励政策,进一步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提升本土人才素质。积极推进农民组织化建设,组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协会、双创服务中心、乡土人才库等,充分调动各类农业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自身动能,探索形成“内生动力”人才培育模式,有效解决农村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就地取材培强本土能人。对全区农业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和有较高技术专长、较强服务意识、较强协调能力的人员进行选拔,实施精准化、多样化、体系化培养。目前,已为109名乡土人才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库,其中特聘农技员14人、乡土专家95人,全程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探索先进典型培树模式。《陵城:内生动力模式,助力人才振兴》《“双创”潮涌正当时》《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培训学本领田间著文章》在期刊《农民科技培训》发表,典型经验先后被《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媒体报道,省内外同行参观考察5000余人次。在此基础上,打造了陵城农民特色教育品牌,树立为农服务新形象。创建“陵城农广”视频号,开设“空中课堂”,每年组织10期以上直播教学,有效扩大农业教育社会影响力,提升农业人才培训知名度。

做强政策引领,人才队伍“用”起来

陵城区大力宣传招才引智政策,在外创业的滋镇青年杨海亮,回乡创办了疫苗胚胎蛋生产企业,带动附近6个乡镇、331个村的1097户农民参与养殖;与周围10个村签订玉米收购合同,平均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

“我区先后制定出台了《陵城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等多项引育用留农村人才政策,强化政策保障,为农村人才插上腾飞的翅膀。”陵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赵明表示。

政策引领,跑出发展“加速度”。近年来,陵城区深入实施乡村实用人才集聚工程,整合各类扶持政策25项,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资金超6亿元,吸引了1000余名“能人”返乡任职、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抓技能应用,提高科技普及率。建立“党支部+农民协会”双核驱动互融共促机制,推广种植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农艺融合和耕层优化小麦绿色提质增产增效等新技术,科学技术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抓产业发展,做强增收硬支撑。组建顾问团队,聘请农科院专家、涉农院校教师25人,科学精准指导粮油、经济作物、加工、社会化服务等产业发展方向,成立粮食、蔬菜、养殖产业发展联盟,提高现代农业配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效率。截至目前,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300余家。

抓组织联建,打造培训金招牌。率先在全国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协会和新型职业农民双创中心,设置2个乡镇分会,搭建农机农艺、涉农政策、供需信息交流平台,累计提供农业生产和农机服务信息2000余条,带动1600余名高素质农民抱团发展,实现农业领域强强联盟。

有了高素质农民的加持,陵城区农业农村工作蓬勃发展。陵城区连续14年获全国产粮大县称号,先后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国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山东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焦体英 陈兰兰 编辑|曹清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