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新会员风采 | 刘洪忠:文字里的故乡情结






刘洪忠简介

刘洪忠,1973年1月生,庆云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庆云县作家协会主席。2018年10月参加鲁迅文学院基层作协负责人培训班,曾获“德州文化之星”“长河文艺奖”。出版散文集《故乡情结》,与他人共同创作纪实文学《渤海女兵西征记》《光荣庆云人》。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雪莲》《当代散文》《闪小说》《散文风》《德州日报》《德州晚报》《鲁北文学》等报刊。


文字里的故乡情结

刘洪忠

文学创作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载体。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创作的作品呈现着丰富的日常生活与广阔的社会现实,并与读者的理解产生共鸣。在当下,无论是作家或是读者都受到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红色文化与地方文化在其内心的影响。庆云作为有着绚烂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创业发展文化的热土,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要汲取深厚的带有庆云地域特色文化营养,创作出让庆云人民骄傲和自信的文艺作品。

每一个人都深爱着自己的故乡,都是在浓郁故乡文化的熏陶中长大,作家更是故乡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作家从童年生活开始,地方文化就开始塑造其视野、思想和气质,这种传统文化血脉是与生俱来的。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作家无论是在故土耕耘还是去外面的世界寻找自己的理想,他的文化背景一定是故乡文化和异乡文化的交融,但他的精神原乡却是留存在自己的故乡里。作家的创作,其实也是一个凭借着对故乡气味的回忆去寻找故乡的过程。故乡是作家们创作的主要源泉,书写故乡是每一位作家都乐意去倾力打造的精神家园,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故乡,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出生开始,我们的视角与思想的深度在变化,而故乡也在发展中变化,儿时的故乡与青年、老年的故乡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返乡,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原乡。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萧红的呼兰河,张爱玲的旧上海,孙犁的白洋淀,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一个作家只有书写自己所最熟悉的生活和最热爱的故乡,才会让人感同身受,引起共鸣,也最容易得心应手。庆云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里既有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曾经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优秀代表。李愚、李之仪、李之纯被称作唐宋三李,他们既以文学传世,又以品格著称。清代以崔旭为代表的庆云崔氏家族,在庆云文化历史上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末龚威将军马龙潭宁死不做汉奸的民族气节让人肃然起敬。1934年春,在刘格平等共产党员的领导下,庆云爆发了悲壮而惨烈的马颊河罢工斗争,震惊华北,在庆云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鼓舞着一代庆云英雄儿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庆云人民的优秀儿女抗日县长武大风等许多优秀代表都是值得每一个作家去书写和赞扬的,这些都是庆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庆云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让一个积弱积贫的穷县变成一个美丽宜居快速发展的强县,这些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每一个为庆云发展做出贡献的带头人,都值得我们去歌颂,值得我们为那些风流人物著书立传。记录下这段不平凡的创业之路,其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可以激励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前赴后继,锐意进取,为庆云发展建设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好的作家,必须要建构一个能真正容纳他的智慧、情感和心灵的地方。自然,他们的文艺创作也就具有了故乡文化的原型,或者人物形象、故事背景,或者文化氛围。因为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深深扎根于土地,来源于生活、作家不仅呈现过去与现在,还要挖掘人性的真、善、美,因为好的文艺作品追求的是真、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认为,作为庆云本土作家应该立足庆云这片热土,呈现庆云作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歌颂发展变化,打造属于庆云的文化自信,为庆云人民发声,为庆云发展鼓劲,多创作出反映庆云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