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邓林华的抗战岁月


1939年起,他先后担任临邑、平禹、德平、平北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

邓林华的抗战岁月

邓吉收

邓林华(1918-1984),原名邓守吉,化名邓振祥、王林华。德州市临邑县邢侗街道办事处邓井子村人。自幼读书,毕业于临邑师范讲习所。1938年10月参加乐陵军政干校,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曾任临邑、平禹、德平、平北县的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军管会秘书主任、水产局局长、农业厅副厅长;吉林省化工厅建设公司经理、锦西化工厂厂长;福建省化工厅厅长、轻工厅厅长,省经委党组副书记等职。1984年5月22日,因病去世。


抗战时期的邓林华


走村串户与农民广交朋友,发展党员

1939年1月,鲁西北地区的百姓不仅遭受着日伪蹂躏,国民党顽固派活动也很猖獗,土匪恶霸借机兴风作浪,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民不聊生。为迅速打开局面,8月,冀鲁边区鲁北支队主力一部17团挺进到临邑一带,当时,邓林华在17团3营任民运干事。

10月的一天下午,在17团政治部,党总支书记王叙坤向邓林华传达了组织的决定:派他到临邑县抗日政府担任工委书记。而和他搭档的县长竟是他临邑师范的同学马冲(原名马崇忠),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坚定了做好临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当时的临邑县政府驻地设在夏家胡同村的一个普通院落里。晚上,马冲在如豆的油灯下向他介绍情况:“眼下临邑形势非常严峻。现在我们力量是小,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像这灯一样,把光明和温暖带给广大劳苦群众。可以利用交朋友、串亲戚等方法,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把革命火种传遍临邑……”

马冲的一席话,使他深感自己所肩负使命的艰巨和光荣。可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怎么开展工作呢?就在这时,马冲向他推荐了正在院子里烧水的青年农民姜之太,说:“这个人老实可靠,是党组织的发展对象。”于是,他积极和姜之太进行交流,得知姜之太是贫农,生活很苦,恨透了鬼子和地主,很快他俩成了朋友。随后,姜之太又领着他走访了自己的几个亲戚朋友,没几天,邓林华就在周围村庄结识了七八个朋友。

通过一个阶段的考察,邓林华觉得姜之太已比较成熟了,姜之太也积极申请入党。于是,他解开随身带的小包袱,拿出一张登记表,让姜之太填写。可是,姜之太不识字,只好由他代笔填写,填好表 后,先是给姜之太念了一遍,然后找来一点红颜色,让姜之太郑重地在名字上按上了手印。这是他发展的第一个党员。

在1939年的整个寒冬里,邓林华每天穿着一件破棉袄,迎着鲁西北平原上的寒风霜雪,腋下夹着个包着钢笔和日记本的小包袱,赶集上店,走村串户,与贫苦农民广交朋友,宣传党的主张和抗日救国道理,仅几个月时间里,在夏家胡同一带,就发展党员13名,并建立了党支部,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后来,他又在魏家、小朱家、李家安等村发展党员40多名,使革命火种在当地呈燎原之势。

建立基层政权,组织抗日青年集训

1941年,邓林华奉命调往平禹县工作,在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中,针对“白皮白心”死心塌地为敌人卖命的汉奸,他用杀一儆百的策略进行震慑和惩罚。

抗战初期,党组织在地方开展工作,有时需要依靠所谓的“白皮红心”两面乡长、两面村长,斗争实践中发现,有些人是真“红心”,而有些人是靠不住的,在形势恶化时就成了“白皮白心”,倒向了敌人那边。

平禹县前后卢家村有一个姓卢的两面乡长,平时对我抗日干部点头哈腰、毕恭毕敬。有一次,鬼子同伪军“扫荡”合围了前后卢家村,敌人抓住我抗日积极分子,严刑拷问:“谁是八路?”“粮食藏在哪里?”我抗日积极分子坚贞不屈,被当场杀害。这个所谓的两面乡长,不仅不出面保护,反而像一条哈巴狗似的主动向敌人讨好献媚。敌人撤退后,我抗日军民一致请求政府给其严厉惩罚。邓林华当即代表县政府报请地委批准,决定杀一儆百。夜间,他带着区中队的几个队员,把卢姓乡长带到野外直接枪毙,并将事先写好的布告,用土块压在尸首上。此举鼓舞了革命群众,震慑了那些摇摆不定的两面人。

经过半年的艰苦卓绝斗争,至1941年底,平禹县各乡、村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为巩固基层抗日政权,他及时组织举办了干部轮训班,并广泛动员青年农民积极参加培训。为了迷惑敌人,保护集训干部家属的安全,凡参加培训的人,均采用“抓”的办法,“强迫”拉走。即使这样,也难免有干部家属遭遇不测。

邓林华有一个高小时的同学叫刘润吾,家是临邑四区化家村的,曾在济南育英中学读书,后回家乡当小学教员。抗战爆发后,刘润吾很想参加革命,就是担心老人受牵连吃亏。针对这一情况,邓林华和县长郭玉芬共同商量了一个对策,请示地委认可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凌晨,派区中队突然闯进化家村,把刘润吾“抓”起来,“强迫”带走。刘润吾被“抓”后,其父亲慌忙报告了伪保长,伪保长立刻又给据点里的鬼子报了信。这时,区中队把刘润吾“押”到区里,松了绑,说明了原因。几天后,刘润吾就给家里写了信。此举既骗过了敌人,又动员了青年参加革命,还保护了家属。他采用这个办法,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抓”了七八十名青年。

平禹县委选择环境较好的平原八区,组织了为期3个月的多轮干部训练班,对学员进行抗日教育和军事训练。学员们进步很快,很多人入了党,后来大多成了平禹县的抗日骨干力量,有的担任了县武装助理、财粮助理,有的当了科长、区长。刘润吾学习努力,积极上进,很快被吸收入党。学习结业后,刘润吾担任了临邑五区副区长,很快就把五区带“红”了。后来,日伪汉奸发觉受了骗,视刘润吾为眼中钉、肉中刺,几次抓捕均未得逞。敌人恼羞成怒,竟到村里把他的父母都杀了,只有一个在外的弟弟幸免。

邓林华得知了刘润吾父母的不幸遭遇后怒不可遏,县委立即决定狠狠打击汉奸特务的嚣张气焰,遂令县大队先后抓捕了6名汉奸特务。县长郭玉芬起草了通告,在“四接手”(平、禹、临、陵四县交界处)的树林里把他们枪毙了。

给伪军建立“黑红账”,分化瓦解敌人

1941年,日寇在盘河、辛集修筑据点,在王郑庄建岗楼、挖封锁沟,妄图卡住八路军的交通、运输咽喉。一开始,邓林华组织群众填埋封锁沟,但第二天敌人又强迫群众重新挖开。这样,挖了填,填了挖,光是折腾群众,疲劳百姓。他集思广益,与干部群众商议后,决定发起政治攻势,以智胜敌。

邓林华先是派人把王郑庄岗楼里10多名伪军的姓名、家庭地址以及亲友的情况调查清楚,然后分头到伪军的家庭及亲友处,宣传抗日斗争的大好形势,最后再动员他们做好伪军的规劝和教育工作。那段时间里,伪军家属及亲友,时常利用夜晚,在敌岗楼附近不断喊话,展开政治攻势。同时,邓林华还给伪军逐个建立“黑红账”:做好事,记红点;做坏事,记黑点,每隔一段时间向伪军们公布一次。

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伪军大多数开始回心转意,再也不敢为非作歹,有的还和八路军暗地建立了联系。夜晚,八路军需要过封锁沟时,只要与伪军打个招呼即放心通行。

1943年冬,邓林华率领县大队、区中队,配合鲁北支队三营一举拔掉了盘河、辛集据点后,又争取了王郑庄岗楼伪军的起义,彻底粉碎了日伪封锁、分割我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1948年,邓林华响应党的号召,随军南下。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