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建成:卢沟桥随想



卢沟桥随想

王建成

深秋的暖阳下,我站在了卢沟桥上。一次次臆想中的祭拜终于成为现实。卢沟桥的名字刻入脑海,或是在儿时的课本里,或是在电影、电视剧里,或是在抗战胜利一次次纪念中……虽已记不清楚,但一定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眼前的一切,让我激动和兴奋,站在桥上,我时而驻足观看,时而漫步远眺。从桥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到这头,仔细端详着这里的一切。

据载,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历时三年1192年建成,距今已有830多年的历史。桥全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11个圆弧拱券桥孔。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经之路和燕京重要门户,兵家必争之地。早在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是从这里进入北京的,并发出了“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的感叹!

站在桥上远远望去,人们或急或缓,谈笑风生,放学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蹦蹦跳跳,无忧无虑;端详着桥柱上“数也数不清的狮子”,有的昂首远望,有的低首沉思,有的抚育狮儿,有的高竖着耳朵,好似在倾听着过往行人说话和桥下潺潺的流水声;仰望天空,进出京城的飞机,一架接一架,彰示着祖国的强盛。漫步卢沟桥上,我边看边想,不由穿越时空隧道,遥想起古桥当年的繁忙景象,这是一座通往古往今来的生命之桥。在历史中,卢沟桥长期为北上南下的旅者必经之处:各地官员们进京朝圣,或是战战兢兢面临责罚,或是志得意满荣获升迁,出京时或命系钦差重任在肩,或化归江湖流放遥远;进京赶考的学子们唯中举为盼,如鲤鱼跳龙门,一步进入庙堂,再出京不是光宗耀祖就是名落孙山;而商贩走卒们更是期盼着满载而来、满载而归……桥上留下了多少人的喜怒哀乐,万般情思。

驻足凝视着桥上深浅不一的弹痕,之前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及宛平城墙上日军炮弹留下的巨大弹坑闪现在脑海,思绪瞬间回到86年前那场骇人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这里疯狂打响了全面侵华的枪声,也是在这里中国军民拉开了全面抗战的悲壮序幕。此时,我的眼前已经变换成另一种景象:桥上的大人、孩子们奔跑着、哭喊着,桥下流淌着牺牲军民的殷红鲜血,空中呼啸着日军的飞机、炮弹……在那个生与死的战场上,千千万万的抗日军民充分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他们不畏强暴、百折不挠、视死如归、血战到底。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世界人们的尊重和国家尊严。挑起卢沟桥事变的四名日寇,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正验证了那句古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当年曾下令攻打卢沟桥和指挥日军军事演习的两名指挥官,第一个开枪和打响第一炮的两个日军士兵,后来在不同的战场上或因战败自杀或被对方坦克碾压而死。

参观完卢沟桥已是夜幕降临,我回到距此步行10分钟路程的住处,沿途可见人们有的散步遛弯,有的在餐馆欢声笑语进餐。晨起推窗远眺,“卢沟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上体育课,个个精神抖擞,活泼可爱,让人看得陶醉。

这时,我忽然想起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结尾的话,朋友,眼前的一切,你可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早已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当你深切地了解了那段屈辱而悲壮的历史,真正知晓眼前的一切是3500万中国军民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时,你才会真切意识到这正是生活在一个伟大的祖国、一个无比幸福的时代!

硝烟散去,历史永存。昔日的战场如今游人如织,让我们倍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吧!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