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现代化强市建设的磅礴力量——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文化强则城市强,文化兴则城市兴。

近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在守正创新、攻坚克难中焕发新气象,不断开创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推动德州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高举思想旗帜加强理论武装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展现出光明前景和勃勃生机。”

11月9日,在市委党校报告厅,市委书记田卫东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为题,结合学习体会,联系德州实际,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精彩的专题党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近年来,我市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筑牢干部群众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带头讲党课、带头深入基层宣讲,以上率下、层层立标杆、作示范。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采取“干部领学+集体学习+交流研讨”的模式,加强理论学习,加大研讨力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

各级党组织积极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学习培训,帮助党员干部拓展学习深度、提升学习效果,辐射带动全社会形成浓厚学习氛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的二十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案头卷、必读书。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把“学思想”摆在首位,分专题开展学习交流。党员领导干部讲好党课,办好主题教育读书班,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不断将理论学习引向深入。

理论学习常抓常新,理论宣讲同样要提质增效。

本着群众在哪里,宣讲就到哪里,我市建立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多元的宣讲队伍,聚力打造“理响德州”宣讲品牌。

优秀青年宣讲团、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宣讲团、先进典型宣讲团……一支支特色宣讲队伍发挥各自优势,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德州落地生根。各县市区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打造特色宣讲品牌,齐河县“齐宣共讲”、乐陵市“乐享听”、庆云县“云雁送理”等宣讲品牌相继涌现,全市逐步形成“头雁领飞、众雁齐飞”的宣讲格局。

截至今年10月,德州市、县、乡三级共组建各类宣讲队伍280支、宣讲人员1.5万人,根据不同受众分类进行宣讲,基层理论宣讲实现常态化、长效化。一场场形式新、接地气、聚人气的理论宣讲,用接地气的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中汇聚起建设现代化强市的强大力量。

在抓好理论学习、理论宣讲的同时,我市不断深化理论阐释。中央党校在我市设立课题实践基地,近3年全市累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研究成果近600篇,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35件。

壮大主流舆论奏响时代强音

今年,102万亩核心区地块达到“吨半粮”创建目标!11月24日举行的德州市“吨半粮”创建暨现代水网建设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这一重要喜讯。数十家与会的中央、省、市媒体,第一时间对外发布相关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新时代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扣全市改革发展大局,统筹网上网下、内宣外宣、文化文明,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一篇篇报道持续关注城市发展,以一组组镜头聚焦时代变迁。

从整建制创建“吨半粮”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到“两河牵手”工程、食品名市建设、特色体育名城创建……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勇担使命、守正创新,紧紧围绕中央部署和省、市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讲好一个个德州故事,不断传播德州好声音。

紧扣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我市接连组织全市各级媒体开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新时代新伟业新征程”等重大主题宣传,圆满完成全国“两会”、省“两会”、市“两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论坛等重要活动报道任务,通过报台网微端各平台协同发力,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坚持让主旋律有高频率、正能量有大流量。我市持续推出重点报道、精品力作。《农民日报》内参《山东德州“四策集成”创建全国首个“吨半粮”示范区》、长篇报道《融合之道——山东德州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均获中央有关领导批示肯定。《山东德州:“书记抓粮”保生产》等80余篇重头稿件在主要央媒头版或头条刊播。德州日报社获德州历史上首个中国新闻奖,市广播电视台在央视和省台发稿量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

持续推进媒体融合,着力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德州日报社、德州广播电视台强化融媒体平台建设,实现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节目“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市11家县级融媒体中心高标准完成机构整合、平台建设、互联互通,在全省率先一次性通过省级验收,县级融媒体中心服务力评价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建成省市县三级贯通的融媒体平台。成功打造“政府大院开门晒粮”“95后超正婚恋观”“最美女孩高雅”“请高考生吃烧烤”等多个“出圈”宣传热点,其中“政府大院开门晒粮”影响力值达34亿。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健全完善新闻发布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已经组成一支覆盖全市范围、有370位新闻发言人的专业队伍,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新闻发布活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仅今年以来,我市就已组织开展“全力护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德州实践”等系列新闻发布191场,有力展示了德州振兴发展的宏大场景和生动画面。

不断创新加强对外宣传。近几年,我市成功举办中国德州—荷兰韦斯特兰友好交流推介会、中俄线上文化交流会等外宣活动,制作推出“哇哦,中国太棒了”外国友人德州行、德州手造等系列双语短视频,生动讲好德州故事,让德州形象更有知名度、更具美誉度。

扛牢责任严守底线,意识形态阵地持续巩固。我市以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牵引,层层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严格阵地管理,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巩固壮大。凭借突出成绩,德州在全省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当前,伴随德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持续发力,我市已经逐步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内外互通的“大宣传”工作格局,德州声音正愈发清晰响亮。

厚植文化沃土推进传承创新

10月20日,由市政府主办的“大德之州两河牵手”文化旅游推广活动在京举行,20余家文旅企业推介具有“两河牵手”代表性的景区、非遗、文创产品,德州智慧旅游地图同步发布。

活动现场,我市重点推广的黄河文化博物馆群、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千年枣林、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等景点,引得嘉宾纷纷驻足了解;黑陶、红绿彩、虎头鞋、乐陵古琴等一件件充满地域特色的非遗产品更是吸引与会人员目光。

地处黄河、大运河交汇之地的德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如何高质量做好黄河、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延续黄河、大运河历史文脉,打造德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近年来,我市抢抓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积极融入全省“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深耕人文沃土,创造性实施“两河牵手”工程,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等各项重点工作均迈出坚实步伐。11月14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暨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议在齐河县召开,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会议并对我市相关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聚力文化“两创”,全力作好“水文章”。我市以黄河、大运河为主轴,打造“三纵五横、一廊六带、两核引领、多点突破、串珠成线”的文化体验廊道新格局。目前,廊道相关重点项目进展迅速,投资120亿元的黄河文化博物馆群项目预计年底前完工。位于德城区的“一廊六片”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以重点项目为依托,我市不仅成立文旅产业链、组建市文旅产业集团,还形成了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在建文旅项目达37个,总投资514.2亿元。

夯实项目“硬支撑”的同时,我市还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不断挖掘黄河、大运河丰厚文化内涵,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市用黄河、大运河两条线“串”起散落于全市各地的文化“珍珠”。依托大禹文化资源,实施大禹文化研究工程,举办德州市首届大禹文化节等活动,让大禹文化的隽永魅力充分涌流;着眼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建设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红色阵地,赓续红色血脉;创新非遗项目,借势“山东手造”,积极发挥大运河手造资源优势,叫响“山东手造·德州有礼”品牌,建成“山东手造·德州有礼”手造一条街,打造运河产业园和手造展示体验中心,让民俗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艺是时代进步的号角,近年来德州文艺创作精品纷呈。画作《使命》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金奖,实现山东省该奖项零的突破。杂技《高椅》获第十三届中国·武汉光谷国际杂技节黄鹤金奖第一名。歌曲《中国船号震天地》获第十八届全国群星奖。杂技剧《山水国潮》晋京展演大获成功,观众好评如潮。歌曲《红船颂》等5部作品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

文化硕果,百姓共享。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市博物馆、体育馆、大剧院、文化科技中心、体育公园等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持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2022年,全市累计创排小戏小剧246部,开展群众演群众看活动4000余场、戏曲进乡村5110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0026场。今年以来,全市进一步拓展文化惠民新领域,已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8000余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注重以文化人弘扬新风正气

文明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近年来,我市将人民满意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导向,结合榜样引领、文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移风易俗,从一点一滴做起,使文明理念浸润于每位市民的日常行为之中。

——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市现已拥有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4名、省级道德模范18名、“中国好人”33名、“山东好人”450名、全国文明村镇16个、全国文明家庭2个。今年上半年,我市新评选“德州好人”337人、“德州好人之星”30人,3人被确定为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表彰人选,2个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孙红香一家,全省重大典型张星南、黄平亮,“齐鲁时代楷模”关鲁,“德州时代楷模”陈平等,成为文明德州的代言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拓展,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五有”标准全覆盖,文明实践经验在《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和《山东改革专报》刊发,我市乐陵市、宁津县、武城县入选全省“志愿山东”信息平台试点建设,系全省唯一。全市现已构建起点多面广、互联互通、便民利民的文明实践服务圈。

——志愿服务蓬勃发展。我市在全省率先启用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的文明实践云平台,目前云平台已入驻“五为”志愿者团队2万余支。各县市区积极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先后涌现出“和乐同行”“义满陵城”“小城大爱”等数十个县域品牌,形成固定志愿服务项目约6000个。

——移风易俗入心田。我市制定出台《关于在城乡倡导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十反对、四提倡”,以抓好农村移风易俗为重点,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移风易俗工作制度、文明乡风管理机制,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等新风尚。

今天的德州,从身边好人、文明典型到道德模范,各类好人名单正不断拉长;路口交通劝导、小区帮扶送暖、公园环境维护,“志愿红”随处可见;礼让斑马线、红白事简办、践行光盘行动,文明新风劲吹……全市上下精神文明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意气风发、昂首前行,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贺 编辑|梁思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