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在日常 “急”时有为 | 夏津建成社会治理最小应急处置单元269个

城乡治理,如何打通边界,实现从管好“一幢楼”到共治“一片区”进而融合“一座城”?

前不久,夏津县最小应急单元指挥部接到县里某中学徐老师的求助:“我们一名学生自己离校,现在找不到人,能不能帮忙寻找?”。接到求助后,辖区最小应急处置单元的红色管家、网格员、保安等群防群治力量共同进行地毯式搜寻,公安机关也利用紧急定位等方式全力查找。约两个小时后,最小应急单元成员报告,在学校附近一公园长廊处找到了这名中学生。

“应”在日常,“急”时有为,源于夏津县织起了一张直通群众的“网”。今年5月,夏津县在全省率先成立社会治理应急单元“微网格”,探索中小城市风险防控的新路径。目前,全县建成最小应急处置单元269个,按照“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工作原则,构建群防群治应急处置工作格局,凝聚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化解居民矛盾、处理突发事件,真正做到把散落力量“聚”起来,把社会资源“融”进来。

▲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推动会

如何织网?夏津县化繁为简地概括:“这事只要3步,平台搭建、资源重组、分类施策。”夏津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社会治理中心主任(最小应急处置单元主任)王鹏介绍说,从“行政为主”向“多元共治”的拓展,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党组织“穿针引线”、搭建平台,让各方面社会资源有效聚集起来,变个别参加为广泛参与、变各自为战为共同奋战、变旁观者为局内人,共建共治的力量不断壮大,参与让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最小应急单元指挥中心

一天走2万多步的网格员、占领朋友圈封面的社区书记、夺得排行榜冠军的物业管家……成立县级最小应急单元处置领导建设小组,由政法委牵头推进,公安、应急、卫健等部门各负其责,围绕组织架构、指挥调度、系统运行、考核评价、现场处置、职责划分等6个方面,打造出快速反应、群众参与、部门联动、统一指挥的综合应急作战体系。围绕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沿街商铺等区域,凝聚社区红色管家、网格员、民警、快递小哥等1400余人力量,对群众志愿者进行编组,赋予参与社会治理的身份特征,组建一个个“应急细胞”,直达社会治理“神经末梢”,面对突发事件时,实现“闻令而动”“随时能动”。同时,统筹单位特征、人员密集度及处突要求等因素,划分风险防控四种类型,分类施策,推动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全面展开。

▲进行应急演练

织网让城乡治理“耳聪目明”。“现在夏津城区已经组建起18支红色党群勤联队,进行定期巡控。”夏津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祖全奎介绍,目前勤联队累计处理社区矛盾纠纷300余件,处置突发事件12次。

今年下半年,全县打架斗殴等伤害类警情同比下降14.3%。北城、银城街道最小应急单元协助公安机关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6人,找回走失儿童8人,调解矛盾冲突36起,营造了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最小应急单元覆盖了学校、医院、党政机关、大型商圈等人流密集场所和重点部位。”夏津县委书记沙淑红说,日渐壮大的最小应急单元队伍,织密了基层防护网格,有效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切实守护辖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邓美平 李健 编辑|王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

(作者:邓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