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百姓家门口看上“专家号” | 德州市卫健委派出550余名专家,建成165家“名医基层工作站”


德州市立医院医师杨雯(中)示教颈椎痛的诊疗方法

“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这是很多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的愿望。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期盼,2023年,德州市卫健委建成了165个“名医基层工作站”,它们连点成网,织牢织密基层医疗“网底”。

名医效应
带动基层学科人才齐发展

上月12日,家住德棉社区的米女士在运河街道卫生院接受了第二次小针刀治疗,成功治好了困扰她半年之久的肩周炎。实施治疗的专家是德州市立医院针灸理疗科主任王传侠。

“没想到只做了两次,肩膀就不疼了。”米女士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自从有了“名医基层工作站”,周边居民无论大病小病,诊疗更方便了。

据了解,在此之前,像这样的治疗必须到市区二级及以上医院才能完成。但自去年7月起,德州市卫健委开展“名医基层工作站”建设以来,专家诊疗技术下沉到基层卫生院,周边居民实现了就近看上市级“专家号”的愿望。

按照市卫生健康委部署安排,2023年7月,德州市立医院陆续派出9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学科带头人,陆续进驻运河街道卫生院。他们各自带领不少于2人的帮扶团队,与基层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帮扶机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全面带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1月2日,运河街道卫生院院长李洪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名医基层工作站”的落地填补了卫生院众多的专科空白,更推动了基层的学科和技术实现“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专到精”的重大转变。“现在除了辖区群众以外,周边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仅康复医学科2023年的收住院人数就达到了183人次,较往年大幅增加。”李洪梅说。

基层卫生院诊疗水平强了,分级诊疗就顺利了。“通过名医专家带教、坐诊和病例讨论等形式,加强对基层专业技术骨干的帮带培养。同时,有能力的机构可以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供进修培训机会。通过人员上下流动、技术学习沟通,为基层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市卫健委基层卫生科科长高培静说。

绿色转诊
精准联动实现高效救治

2023年7月,由乐陵市妇幼保健院派出建设的“李晓云名医基层工作站”在郑店镇王集卫生院正式揭牌开诊。自该工作站开诊以来,累计为20余名患者提供绿色转诊服务,郑店镇居民谢女士就是受益者之一。

去年9月的一天,谢女士洗澡时发现自己左侧乳房里有个疙瘩,想起王集卫生院有二级医院的专家常驻,于是来到卫生院咨询。李晓云为其进行相关检查,初步确诊患者为乳腺癌早期。听说自己得了癌症,谢女士吓坏了,一把拉住李晓云的手,恳求医生救救她。李晓云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立即联系乐陵市妇幼保健院,将她转诊入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谢女士康复出院。

“名医基层工作站”的设立,为帮扶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搭建精准联动平台,进一步畅通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渠道,通过绿色转诊实现高效救治,打通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对受基层医疗机构条件等因素限制无法进行有效诊疗的病患,由工作站团队出面,畅通就医转诊“绿色通道”,及时帮助患者完成上级专家预约、住院预约等具体工作,确保尽快就诊、及时住院,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

下沉资源
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如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德州市卫健委以百姓之心为己心,努力回应民众期待。自山东省卫健委在全省启动“名医基层工作站”建设工作以来,市卫健委积极行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建成165家“名医基层工作站”,远超全年建成50家的既定目标,基本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目前,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派出550余名专家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000余人,填补多项基层医疗机构技术空白,补齐短板。

为切实解决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基层卫生人才短缺、基层医疗机构“接不住”等瓶颈问题,市卫健委相关科室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确定了一批基层急需、群众急盼的专科,挑选市级专家带领团队进驻,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帮扶长效机制,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名医专家每个月驻工作站时间不少于3天,团队成员连续驻站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诊疗水平,推动帮扶单位之间线上转诊、影像诊断、疑难病例会诊指导等同步进行,最大程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对于这样的变化,群众是最大受益者。“市卫健委将以群众健康和满意为目标,持续下沉医疗资源,为乡村振兴夯实民生健康基础。通过建立基层医疗服务长效机制,努力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诊疗服务,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助推健康德州高质量发展。”高培静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唐志梅 滕璐 通讯员|王法成 编辑|邢仁宇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