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俺们的村史 | 南赵村: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美丽家园

经过多年建设,南赵村已成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记者 路龙帅  摄


“这个池塘和水韵广场、南赵村史馆,都是我们刚刚建成的文旅项目。下一步,我们计划实施亮化工程,让夜晚的池塘和广场更美观。”2月20日,记者来到庆云县东辛店镇南赵村采访,据村委会副主任王福胜介绍,该村水韵广场占地1亩,池塘有3亩,池水都来自村南的马颊河。

幸福南赵:党的政策好,村民致富有方

南赵村位于东辛店镇南4公里,距离庆云县城8公里,西距乐陵市边界1公里。目前全村共280户、919人,有土地1950亩,其中耕地790亩。村民多为赵、王、张三姓,其中赵姓人口最多。据《南赵村志》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氏三兄弟和母亲从今河北省玉田县迁移至此,三子和母亲居住在马颊河南岸,取名“赵家滩子”,长子次子居住在马颊河北岸,取名“河涯赵村”。1976年,“河涯赵村”改名为“南赵村”至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南赵村坑塘多、盐碱地多且人多地少的状况,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南赵村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和农田基本建设,开沟挖渠,提升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科学种田,至2011年,玉米、小麦亩产均超过了500公斤。同时,南赵村人积极改善村容村貌,坑塘填平了,洼路垫高了,弯路变直了,土路建成了柏油路。如今,南赵村多数土地流转给了村办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很多外出打工,创业当老板的有三四十人;留在村里的村民,有的经营蔬菜大棚、有的养殖肉食牛、有的种植金银花,村民生活富足,家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有条件的村民还在县城买了楼房。室外寒风凛冽,而村会计赵焕翠家中却温暖如春,墙上的温度计显示22℃。“以前冬天烧煤取暖,不环保温度没保障。如今用天然气取暖,干净卫生温度还稳定。”赵焕翠细数起全市开展的“气代煤”工程,对美好生活充满新期待。

红色南赵:萧华两次住进村,村民挖地道掩护八路军

南赵村地处乐陵、庆云、阳信三县交界,抗战时期属于“三不管”地带;马颊河在村南流过,两岸芦苇丛生、沟渠纵横,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南赵村在抗战爆发后,迅速成为抗日武装的堡垒村。

1938年秋天,八路军将领萧华带领队伍挺进乐陵,创建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并经常在南赵村开展抗日活动。萧华两次住在村民赵怀谷家中,并在他家召开军政委员会会议。1938年冬,南赵村建立了抗日政权和抗日团体。1939年冬,八路军动员人民群众进行挖沟断路,一是阻止敌人“扫荡”,二是便于我军开展武装斗争。1940年冬,在反“扫荡”中,南赵村村民挖了户户通地道,地道里不但能藏抗日军民,还可储藏粮食和物品。当时,南赵村还出了一个神枪手赵怀俭。“1941年11月,庆云县大队在万粮张村驻扎时,遭到东辛店和解集的日伪军包围,赵怀俭率加强班在南赵村东王家桥阻击敌人,战斗中赵怀俭一枪击毙一个敌人,吓得敌人不敢前进,最终打退了敌人。”王福胜介绍,当时,抗日县政府的机关部门经常住在南赵村,组织村民站岗放哨、照护伤员。其间,全村参加抗日的军政人员共有25人。

文化南赵:编志建馆,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多年来,南赵村坚持以德治村、以村规民约治村,村庄整洁优美、村风文明和谐。2005年,南赵村建起了文化大院。2008年,村里实行丧葬改革,提倡厚养薄葬破除传统陋习;2010年,在村东建立了占地8亩的公墓,实行集中安葬。全省丧葬改革现场会在庆云召开,南赵村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2012年,南赵村建起了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安装了全套健身器材。2017年,出版了《南赵村志》。同年,村民集资25万元,填坑通路改善村容村貌,并于2021年建成村史馆,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南赵村先后获评庆云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村,山东省生态文化村。2015年,南赵村成为庆云县“美丽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之一。


在南赵村史馆,张焕翠(中)向后辈介绍村庄发展史  记者  路龙帅


名人南赵:乡贤赵同良,矢志回报家乡

说起南赵村今天的成就,不能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今年95岁的原山东省交通工程总公司党委书记赵同良。他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老人。抗战时期,他年仅10岁就担任村里的儿童团长,站岗、放哨、送情报;解放战争期间,他作为担架连战士,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参加火线救援任务,荣立一等功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职于山东省水利厅、交通厅,参与、领导了诸多大桥、港口的重点工程建设,创下了我国公路和桥梁建设史上多个“第一”和“之最”,两次获得“鲁班奖”。1977年,他担任援建尼泊尔公路工程专家组组长,在尼泊尔一待就是5年。由于工程质量过硬,回国后,专家组受到了党中央表彰。

1991年,赵同良离休后,发挥自身经验丰富、思路开阔的优势,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当时村里准备拓宽大街,可因资金困难,拆迁成了难题。赵同良家正好有一处房子在规划线路上,于是,他主动提出先拆他家的房,不要一分钱补偿。在他的带动下,拆迁难题迎刃而解。每年赵同良都要回村子里住上两三个月,他发现村民吃的都是浅水井抽上来的地表劣质水。2003年秋,为彻底解决村民饮水难题,他向村党支部提议集资捐款打深井改善饮用水质,为此,他带头捐款1万元,村民很快吃上了深井水。2004年,南赵村被列入新农合试点。刚开始,村民缴费不积极,赵同良就自掏腰包,连续3年为村里近百名特困人员缴费。他还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提倡节俭办理红白事,村里建公墓他捐款1万多元。为记住乡愁、传承文化,2010年在他倡议和主持下,修撰《南赵村志》,并于2017年出版。在南赵村史馆建设中,他又带头捐款5万元。

(刊发于2024年3月1日《德州日报》要闻 • 综合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 李玉友  摄影 | 路龙帅
通讯员 | 马新磊  李晓琳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