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史 | 王洪君:武城四厂学校的创始人于瑞亭




四厂学校的创始人

于瑞亭

王洪君

时光荏苒,记忆犹新。我从武城县鲁权屯乡四厂联中毕业已53周年,这所学校现已改为鲁权屯镇第四小学,但在校读书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上世纪60年代德州城隍庙正殿


为弄清四厂学校的起源,我拜访了苏金坤老师和王鸿章兄长了解情况,他们说,这所学校是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于瑞亭老师在这里创办的,具体哪一年记不清了。他俩都跟于老师念过书,知道于老师后来调到德州法院工作了。根据这一线索,我又到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情况,在黄院长、周处长等法院领导的帮助下,查阅了于瑞亭的档案资料,证实了这所学校始建于1943年春天,创始人就是于瑞亭。

于瑞亭,1913年3月出生,河北省故城县武官寨于洪屯村人。他上学时和两个哥哥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每次考试前三名不出外人,有“于氏三杰”之称。1942年1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43年1月,受党组织派遣只身来到原恩县三区“五厂”(青州厂、苏厂、罗厂、新厂、袁厂村)任教。当时,他而立之年,血气方刚,办事果断,立说立行。在“一无学校、二无教室、三无资金”的情况下,敢于和封建迷信势力作斗争,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教育大家,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定跟着共产党走,求得翻身得解放;只有办学读书有文化,才能救中国,才能过上好日子。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通后,他就带领学生一上午把位于青州厂村以东、罗厂村以西高平台上娘娘庙里的泥塑神像全部清理干净,把庙堂改为学堂,起名为厂里完小。

厂里完小占地约两亩,单独一处大院,大门口朝南,有北大殿三间,西房三间,东房六间,解决了学校、教室的问题。开始招收青州厂、苏厂、罗厂、新厂四个村的学生,在校生有十几人,分大龄生班、适龄生班两个班级。上课没有桌凳,就让学生从家里带。没有资金,他就多方筹集捐款。第二年扩招袁厂及周围村的学生。1947年,厂里完小改为四厂完小。

他所教的课程有国文、算术、珠算、书法、打“六合拳”等。1943年,驻扎在“一河之隔”河北郑口的日伪军经常出来扫荡。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明着教老教材,暗地教我党的教材。1945年7月、9月武城、恩县分别解放,他用新教材,新思想、新文化教育学生。他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教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943年1月至1947年10月,他在四厂完小任教近5年时间,不仅深受学生的爱戴,留下良好的口碑,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有苏敦箴、王汉墀、王书常、许金魁、王汉民、段义昌、王汉广、苏芳深、王训功、王万田、王鸿章、苏金坤等优秀学生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其中,有7名成为小学、中学、高中的校长。弥补了当时师资极度短缺的现状,解决了有学生无教师的问题,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950年,四厂完小改为四厂小学,开始招收五、六年级的学生,除招收邢庄小乡7个自然村的学生外,还招收于庄、闫庄、小堤口等周围村的学生。1968年,又办起四厂联中。1990年,四厂联中搬迁至邢庄村以西现在的校址。1996年四厂联中撤销,改为鲁权屯镇第四小学。这所学校延续至今,已有81年的光辉历史。

1947年10月至1948年5月于瑞亭调恩县三区公民完小任教。1948年5月至1949年1月调恩县三区南宋庄完小任教。1949年1月至1956年8月,调恩县人民政府担任文教科员。他从事党的教育事业13年,为国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识之士,有用之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1950年8月至1977年12月,他到法院工作,担任过恩县、禹城县(现禹城市)人民法院审判员、副院长,聊城地区(现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德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秘书、民庭副庭长等职务。1978年6月离休,享受县级待遇。1992年5月8日病逝,享年79岁。


作者简介:王洪君,1955年4月生,武城县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德州市工信局退休干部。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社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诗词协会秘书长。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作家文摘》《中国老干部》《历山诗苑》《老干部之家》《老干部之家诗坛》《诗选刊》《德州日报》《德州晚报》《德州》《鲁北文学》《德州诗词》等报刊及官方微信公众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