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融答卷 | 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日前,从山东鲁晶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传来喜讯,由他们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合作开发的降冰片烯釜式合成新技术得以运用,解决了以往反应条件苛刻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反应过程的安全性以及环戊二烯转化率。

研发在北京,转化在德州。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类似事例在我市不胜枚举。

我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企业找技术、为技术找企业,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仅2023年,全市新增78家企业与京津冀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引进科技成果33项,合作共建创新平台36个。一批批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为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01

推进协同创新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眼下,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德州分公司的工程师正在研发高性能新型复合材料制品。今年,他们承担了科技部“车用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复杂构件成形关键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聚焦突破材料、工艺、模具等核心技术,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专机设备。

“德州复合材料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对于技术研发有很大帮助。”该公司副总经理朱祥东表示,希望借助新工艺、新技术,拓展高性能复合材料装备产业链。

协同创新的源头是产业协作。我市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土地空间、综合成本等比较优势,聚焦全市12条标志性产业链,出台《德州市打造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紧密融合。同时,积极培育创新主体,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券,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凯瑞英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绿色化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清华大学化工系科技成果转移战略合作平台公司。2017年,他们在乐陵化工产业园投资33亿元建设了凯瑞英医药中间体产业链项目,通过工艺改进打造绿色循环大产业链。项目采用世界首套催化法盐酸羟胺连续生产技术的工业化装置,将清华大学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进行工业示范应用。

武城科瑞特空调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开展合作,以催化燃烧技术在涂装固化行业的应用为题联合攻关;平原纺兴纤维有限公司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研发新型纺织复合材料,提升新产品性能……伴随京津冀科研合作“朋友圈”的不断扩大,我市已形成“以产业促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成果促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大格局。借力高端科技成果,去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9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4%。

02

全方位开放合作  精准对接促快速转化


最近一段时间,山东中科晶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时丕远忙得不可开交,自新型金刚线切割机样机下线以来,每天前来订货的客商络绎不绝。

中科晶圆位于德城区广驰机械设备产业园,他们的金刚线切割机项目,是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首批孵化“毕业”的科研成果。

为主动对接北京人才资源,我市积极探索“飞地”引才新模式,在海淀区挂牌成立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精准对接—评审入驻—飞地孵化—德州落地”全流程闭环体系,“零距离”链接首都科创资源。中心运营以来,已吸引北京大学“超分辨显微镜”等34个项目入驻孵化,集聚200余名高层次人才。

邻凤筑巢、异地聚才。2021年9月,我市出台《“人才飞地”认定管理实施细则》,鼓励各级政府、园区等对接发达地区科研机构,引导企业跨区域布局建设“科创飞地”,打造“异地研发、德州转化”协同创新体系。去年11月,市科技局对27家申报单位进行审定,评选出10家企业“人才飞地”。另外,我市积极推动企业与京津冀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目前,中关村e谷和德州智途网联两家孵化器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京津冀共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6个。

“作为一家数字企业,对于高端人才非常渴望,北京‘飞地’帮我们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奥链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文勇表示,公司派驻在“飞地”的研发队伍与北京高端人才良好互动,为服务平台搭建带来更高端的核心算法,进一步优化了平台的服务功能。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离不开广阔的对接平台。我市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不断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联系。近年来,通过举办“中国·德州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大会”“山东省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对接会”,加快产业需求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京津冀鲁936家高校院所的3200余位专家教授来我市对接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700余项。

去年10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与德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在产业协作、科技成果转化等11个方面深化合作;北京商务中心区管委会与德州天衢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促进金融、商务、科技等领域资源共享。

03

厚植创新沃土  打造“无框”政策体系


在位于天衢新区的有研艾斯生产车间,单晶硅棒在被切割成一毫米厚的硅片后,经过倒角、研磨、清洗检测等四五十道复杂工序,进入仓库准备出厂。

“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项目去年10月建成投产,生产线一期总投资25亿元,达产后将形成120万片/年的生产规模,德州是全国第五个能生产12英寸大硅片的城市。”山东有研艾斯总经理闫志瑞说。

从2013年引进威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在10余年的时间里,天衢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从“无中生有”到多点开花的华丽蝶变。尤其是2018年与有研集团正式牵手以来,他们已在我市先后投资97亿元建设七大“有研系”项目,并带来40余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部分服务企业。

“看着兄弟单位在德州发展得很好,当初承诺的政策都及时兑现,所以我们也来了。”讲诚信、重服务、效率高,这是有研亿金新材料(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滕海涛最直观的感受。

投资持续加码,服务必须也要加码跟上。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工作主线,我市积极探索“1库+2平台+3主体”的德州路径: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对企业引进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成果在德州落地转化的,采取“备案制+后补助”的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并进行产业化;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和技术转移服务2个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布局16家市级中试基地,备案1家省级中试示范基地,对实验室成果进行小试、中试接续孵化,鼓励中试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中试服务;链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输出方、输入方、中介方3个主体,出台相关补助实施细则,引导各方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用政策聚集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我市对标周边地市人才政策,推出“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等惠企政策,打造“无框”政策体系。在对接过程中,针对不少人才因从北京来德州全职工作,受社保缴纳地、个人档案等限制,无法享受当地补贴政策这一问题,我市出台《人才政策“破格权”实施细则》,对重点科研类平台和近3年从市外招引的重大“双招双引”项目,可不受平台性质限制,同等享受市级和所在县市区人才政策。“我们在生活、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了同等的人才补贴政策,让员工更有归属感,把德州当成第二故乡。”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德州分公司综合部副部长杨蕾说。

不仅如此,我市支持银行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为17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9.34亿元,同比增长108.1%。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我们将继续夯实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载体、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式、健全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市科技局局长井为民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 |  张志宁  通讯员 | 张守涛
审核 | 王贺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