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丨德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推进人才强市建设

千工易寻,一匠难求。2023年,我市选树了5名德州大工匠、50名德州工匠、10家德州市工匠工作室。3月19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开发布“德州工匠”“德州市工匠工作室”选树结果,并邀请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二级巡视员朱秀彦,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新闻发言人周春华,市总工会四级调研员周美清和两名工匠代表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2022年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市人才工作呈现出全面发力、加速深化的良好态势。一是人才政策持续创新,出台了“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等人才新政4.0版,推出了定制权、破格权、配额制、编制池等一揽子改革举措,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人才制度的精准性、灵活度明显提升。二是人才结构持续优化,近两年,全市申报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20人、省泰山人才工程4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86万人,集聚大学生近7万人,人才队伍实现量质齐升。三是对外合作持续深入,建成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2个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在全国10余个中心城市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北接南融”不断深化,“四链融合”逐步深入。四是人才生态持续向好,深入实施创业安心、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安顿、身体安康“五安工程”,畅通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23项服务绿色通道,建成高品质人才公寓4万多套,“德州人才之家”投入使用,“德才码”数智化平台上线运行,“‘德’有你、才‘州’全”工作品牌更加响亮。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德州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德州市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持续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力度,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3.5万人,拥有程平、王晓菲、孙一倩等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24人,省市首席技师、技术能手1300余人。  近年来,市总工会持续完善工匠培育体系,深入开展“德州工匠”“工匠工作室”选树工作,推动形成了以“德州大工匠”“德州工匠”为引领,各领域工匠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共选树“德州大工匠”13名、“德州工匠”268名、“德州市工匠工作室”20家,示范带动各级各行业选树工匠人才3000余名,一大批锐意创新、追求极致的优秀工匠人才实现了干事创业梦想,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借此机会,希望广大工匠人才坚定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始终保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坚持终身学习,淬炼过硬技能,做好匠艺传承,矢志创新突破,为全市产业发展、科技攻关、城市治理发挥更多聪明才智,为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将会同市总工会等部门,持续强化工匠人才选树培育,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关心关爱机制,竭力为大家提供精准政策支持、有力服务保障,助力广大工匠人才用技能点亮人生、用匠心筑梦未来!

德州工匠选树情况

近几年,市总工会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始终致力于工匠人才的培育、选树、宣传等工作,一大批工匠人才不断涌现。截至目前,我市共推荐入选大国工匠1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1名、齐鲁大工匠3名、齐鲁工匠18名,选树“德州大工匠”“德州工匠”281名。在市级示范带动下,“德城工匠”“禹城工匠”“齐河工匠”“犁城工匠”“德州警营工匠”“德州建筑工匠”、普利森“冠军级工匠”等市县级及行业、企业工匠也在持续培育选树,初步形成了工匠人才梯次培育格局。

为进一步加强德州工匠人才队伍建设,市总工会于2023年继续开展了德州工匠、德州大工匠培育选树工作。此次选树工作自2023年8月份启动,经过寻访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网络投票、现场考察、媒体公示等多个环节和程序,最终确定王文成等5人为德州大工匠,李海娥等50人为德州工匠。  今年的德州工匠选树工作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涵盖范围广。德州工匠选树范围为全市各行各业中从事某一工种、专业8年以上,具备执着、精益、创新精神和高超技艺的职工,人选不受年龄、性别、学历职级、职称、荣誉基础等条件限制。二是参与人数多。德州工匠选树工作启动以来,各级工会组织、协会等组织和职工群众高度重视,积极申报,共推荐26名德州大工匠人选、121名德州工匠人选。经初步审查,确定26名德州大工匠人选、109名德州工匠人选进入专家评审环节。三是社会关注度高。社会各界和广大职工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德州工匠评审工作,网络投票环节点赞数量达到73.68万次。  选树工作坚持了“五个注重”原则:一是注重筛选我市12条标志性产业链企业中发挥标兵、头雁作用的职工,涵盖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医养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化工多个产业;二是注重选拔基层一线直接从事操作工作的技能型职工;三是注重推选富有工匠精神、技能技艺水平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技能型职工;四是注重事迹尤其是技能水平、创新创效和所获技术奖励;五是注重企业、工种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德州市工匠工作室选树情况

德州市工匠工作室是由我市县级以上工匠领衔创建的工作室,目的是发挥工匠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凝聚团队力量开展技能研修、带徒传技、技术创新等活动,激发职工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创新活力。2022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德州市工匠工作室认定管理办法》,计划2022年-2024年,每年培育10家德州市工匠工作室,并给予5万元一次性资金资助。

今年共有28家工匠工作室申报德州市工匠工作室,市总工会按照德州市工匠工作室建设要求进行了严格审查,刘希伟智能制造创新工作室等10家工匠工作室脱颖而出,被确定为德州市工匠工作室。

答记者问

请问我市是怎样培育德州工匠的?

周美清:思想引领铸匠心。一是以党的创新理论引导职工。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发挥劳模工匠宣讲团的作用,2023年组织宣讲554场,覆盖职工30.5万余人。二是以先进典型鼓舞职工。在电视台、德州日报开辟专栏,于“五一”期间集中宣传报道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职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浓厚氛围。在全省工会系统首推华能德州电厂焊工班班长“大国工匠”程平为“齐鲁时代楷模”。三是以先进文化引领职工。组织“中国梦·劳动美”系列文体活动。德州市首届职工运动会成功举办,打造“运动365 健康赢未来”职工体育运动品牌。全市职工宣讲比赛、歌咏比赛、第二届“时传祥杯”职工书画作品大赛、“玫瑰书香”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搭建平台精匠艺。一是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连续9年举办全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与市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开展“技能兴德”职业技能大赛,形成“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职工技能大赛长效机制,带动全市职工学技术、练技能、作贡献。全市开展各类技能竞赛3290场次,参赛职工达51万人次,涌现出优秀选手7000余人,命名市五一劳动标兵标兵395名、技能标兵558名。二是开展全市示范性创新创优劳动竞赛。2023年,在全市30个重大项目暨挂图作战重点项目中开展劳动竞赛,带动全市近3万职工参赛,让职工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现场锤炼本领、展示风采。三是开展职工创新创效竞赛。德州市各级共开展创新创效竞赛423场,参与职工20.5万人次,创新成果13.2万个,2023年涌现市级职工优秀创新成果95项,省级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政策支持育匠才。深入推进“德州工匠”建设工程。2021年修订《关于实施“德州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将“德州工匠”由每2年评选30名,扩大到每年评选50名左右,每人一次性资助1万元;增加“德州大工匠”项目,每年选树10名左右,每人一次性资助2万元。同时,将“德州工匠”纳入德州市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子项目管理。2022年出台《德州市工匠工作室认定管理办法》,每年遴选认定德州市工匠工作室10家,每家一次性资助5万元。示范带动全市各级各行业选树了一大批工匠人才。

创新传承践匠行。一是开展“名师带徒”,发挥“传、帮、带”作用。全市师徒结对13.7万对,让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技艺传承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成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发挥“头雁效应”。选树认定市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44家,带动各级各类劳模工匠创建工作室700余家,2023年示范引领广大职工开展技术革新项目5955项,取得国家专利1237项,推广先进操作法3260项。三是成立工匠学院,发挥育匠作用。2023年,德州市总工会与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挂牌成立德州市工匠学院;12个县级工匠学院先后挂牌成立,为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培养高精尖缺工匠人才、推进职工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搭建平台和载体。

请问王班长,您作为一名电力生产一线的职工,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为“德州大工匠”的?

王文成,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德州电厂燃料部系统一班班长,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

王文成:输煤系统是火力发电厂的“粮道”,入厂的煤炭就是经输煤系统输送至锅炉燃烧发电。工作30年来,我和班组人员一起恪尽职守,忘我拼搏,承担着一二期输煤系统机械设备的检修、维护和消缺任务。近几年来,我主持了设备大修改造项目24项,现已熟练掌握皮带胶接等检修工艺,能快速、准确处理输煤系统机械故障,我与班组人员曾创造了10天内高质量地更换2条皮带、硫化4个接头、更换1个减速机联轴器和1个除木器筛轴的燃料检修摸高峰值!  在创新方面,我主持完成了诸如:主副管并存式初级落煤管改进、一二期含煤废水煤泥优化设计等6项山东公司级创新改造项目,解决了诸如双向皮带跑偏、犁煤器撒煤隐患综合治理、伞齿减速机箱体积煤等多个德州电厂以至电力系统“卡脖子”技术难题,获得省级及以上职工技术创新奖励7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5篇,授权24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都已应用到现场实际工作中,其中专利《输煤系统箱式筛碎设备三级密封装置设计》成功转化至华能八角电厂。这些工作,都极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现场文明生产水平,有效保证了输煤系统的稳定运行,为德州电厂的发电保供、守护德州市的万家灯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当下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您怎么看?

王文成:时代成就梦想!当今是一个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充满无限可能与挑战的时代,无论何种行业,何种工种,只要积极努力,有方向、有干劲、有毅力,就能干出一番成绩,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今,不仅仅管理者、知识分子是人才,能工巧匠也是人才,这已成为社会共识。  现在社会上很多工厂、车间已经实现“无尘化”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就业环境早已发生变化,再也不是原来的“苦脏累”的刻板模样。年轻人进工厂、学技能,一方面可以更快速地学习到更多新的知识,积累到更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技术技能,取得骄人的成就、实现个人的梦想。  所以,年轻人要正确认识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克服浮躁心态,放下身段,要耐得下性子,经得起磨炼,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个人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靠双手、靠劳动、靠技术赢得驰骋职场的底气,赢得社会的认可,赢得光明的未来!

刘主任,您是2023年度认定的“德州市工匠工作室”领衔人,请问工作室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刘希伟,禹王集团信息管理中心经理、两化融合办公室主任

刘希伟:非常荣幸我领衔创建的智能制造创新工作室入选2023年度“德州市工匠工作室”,感谢各级对禹王集团给予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2018年被评为禹城工匠后,创建了以我为领衔人的智能制造工作室,主要从事集团的信息化和生产自动化领域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室有成员60余人,80%的成员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我和工作室成员攻克完成了集团的云数据中心,ERP、BPM、CRM等信息化应用系统,以及运维管理、测量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体系的建设,并首批通过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先后实施了多个“互联网+”及两化融合项目,涵盖从基础架构到生产自控到商业智能多个方面,不仅在集团内快速完成两化融合布局,在行业的两化工作中也起到了带头作用。  2021年以来,聚焦公司年度重点任务集智攻关降本提质、数据赋能等课题11项,植物蛋白肉产品智能制造工厂项目获得山东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基于5G的智能能源及设备管理系统项目获得山东省5G试点示范项目,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工业控制系统集成提升制造能力项目获得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96万元,节约成本325万元;联合禹王大学培训机构,开展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60余期,培训企业发展急需人才百余名,其中15人获得中、高级职称证书,5人获得省级竞赛奖项;完成植物蛋白肉产品智能制造工厂等成果转化28项。

下一步,工作室将继续以“建设智慧企业,为禹王赢得未来”为使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技术应用为核心思想,搭建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三大平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实现“引领”业务全面提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编辑|高红岩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