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融答卷 | 禹城:借势谋局 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

4月2日,走进位于禹城市张庄镇工业园的山东源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先进的生产工艺、繁忙的生产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我们是一家从北京整体搬迁到禹城市的民营企业,2022年建成投产,主要从事新型耐高温铝单板、铝制复合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火车站、飞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外墙装饰装修。今年以来,企业生产经营稳步提升,订单大幅增加。”山东源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少格介绍说。

源晟新材料是禹城市全方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10年来,禹城市充分发挥在产业基础和区位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接京津冀科技外溢和产业转移,探索产业转移协作、人才交流互动、资源协同互补新模式,全力打造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德州高新区建成现代化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

建机制全方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山东智禹水利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恒润安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20年落户德州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以来,持续快速发展,现年可生产智慧一体化测控闸门1万余套,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山东智禹水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君介绍说。10年来,禹城市深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共引进投资过亿元京津冀项目156个。

禹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济南都市圈叠加发展机遇,他们提出打造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设立对接机构。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北京市海淀区设立“禹城市驻京津冀科技人才联络处”,主攻央企国企、行业百强、协会商会、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和链条企业,先后成立北京市禹城商会、天津市山东禹城商会,组织开展家乡行联谊交流等活动。建立禹城市驻京流动党员党委,进一步加强两地沟通联系。

强化建章立制保障。禹城市坚持顶层设计,制定《关于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细分12个推进组,每组由分管市领导牵头推进,形成健全完备的组织架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各项工作。同时,按照德州市“一县一区”对接机制,主动对接北京海淀区。

强化任务线面招商。禹城市制定《各专业招商队伍对接央企指导性清单》,20支专业招商队分类对接有关单位、企业;大力构筑“高新区+乡镇产业园区”一区十园全域平台,做好产业承接转移。同时,加大对引进京津冀地区项目、人才、成果转化等奖励力度。

抢机遇高质量“双招双引”促转型

“山东微焓科技是北京微焓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20年3月,专业从事商业航天宇航结构热控产品的生产加工。公司创始团队成员均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国内第一家民营商业航天热控系统供应商。”山东微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轩介绍说。

10年来,禹城市围绕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立足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目标,瞄准京津地区优质产业项目、人才科技项目等,深入开展高质量“双招双引”工作,以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禹城强化招引首位意识,一方面聚焦思想转变,实施“一队两组”招商机制,采取“上门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方式;另一方面聚焦发展定位,探索建立“基金+产业+产业园”模式,将新能源新材料作为主导产业,引入社会投资基金,建立北京柒零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引进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山东军钛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新上航空航天用钛合金材料研发制造项目,大禹伟业、万宝力分别投资防水防腐涂料项目,实现产业链招商。

强化项目落地建设。禹城市确立万宝力、宝冠助剂、天津预制菜等10余个重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盯靠一线、服务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按一名党政领导牵头推进、一套政策扶持发展、一支队伍全程服务的方法,调动全市要素为项目推进服务。目前,万宝力、宝冠助剂、河北胜一等9个项目相继落地建设,到位资金7.5亿元。

3月2日,禹城市博士生联谊会成立大会暨在京人才交流会在北京举行,邀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育处处长王振波等40余名禹城籍优秀人才参加,为禹城企业发展注入“智力活水”。以项目为载体,禹城市深入推进“一企一平台”计划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荐保龄宝、百龙创园等30余家企业申报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其中京津冀平台5家。去年以来与高校新达成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意向23项,其中京津冀7项。2023年引进天津工商大学胡志和教授、中国军事医科大学展德文博士来禹城转化科技成果;柔性引进京津冀专家人才16名,其中,引进的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刘新旗,与起源生物公司共建“院士工作站”。

搭平台充分释放协同发展强大活力

10年来,禹城着力做强特色载体,建设北京柒零新材料产业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三一产业园,重点对接京津冀项目。建设总面积8平方公里的科创新区,搭建“一院两园六中心”,即现代产业学院,四海汇才智家园、高端人才服务园,双创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中心、职教中心、医疗中心、文体中心。发挥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势,全面与京津冀合作科技项目,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项,新引进京津冀高层次人才12名。

加快科技平台建设。禹城确定“一县一院所”对接平台,先后与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开大学等13所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其中,与首都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跟岗研修、专题培训、示范讲学等方面,建立常态化对接交流合作机制,每年常态化实施预定交流合作培训项目,以点带面提升禹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做强创新平台,打造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6家,布局国家级孵化载体3家。

强化资源协同贯通。禹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擦亮“禹快办”政务服务品牌,打造“行政审批服务联盟”,先后与河北等4省25市签署“跨域通办”合作协议912项,实现与京津冀等地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推荐禹王生态、智禹水利、功达环保等企业入驻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快速集聚京津冀创新要素。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德林 通讯员|白聪聪 李梁 李月
编辑|高红岩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