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融答卷 | 武城:差异发展 借势融入

4月12日,位于武城县的海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节能智能制造项目现场,各种机械手臂正在有序生产。这是武城从京津地区“抢”来的优质项目。

“项目瞄准产业链顶端,强化数字赋能转型,借助浪潮集团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灯塔工厂’。”公司董事韩文彦说,项目全部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超50亿元、实现税收2亿元。

海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整洁有序的生产车间

武城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迅速行动,主动对接。“特别是2023年,我们围绕‘高质量发展重点突破年’,以深化改革招引模式、引才聚才创新赋能、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主动作为、创新突破,积极探索融入京津冀的新路径。”武城县委书记朱恩鹤说。

培优特色产品守好京津冀“菜篮子”

“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赋予德州的定位之一。武城大力发展辣椒、白酒、面粉及烘焙食品等特色产业,全力做好稳产保供,守好京津冀的“菜篮子”。

武城是远近闻名的“辣椒之乡”。他们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依托国家农产品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武城辣椒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规划建设辣椒食品产业园,突出打造以中椒英潮、中擎食品、馨赛德等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为龙头的辣椒产业集群。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我市唯一被列入农业农村部首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项目(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名单的企业,中椒英潮辣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无公害辣椒种植基地配备有十余人的专家团队,在培育辣椒的过程中,用肥用药也都严格把关。椒田使用的是生物化肥、生物农药,供货厂家也会每月派专人到基地考察,并根据作物生长情况调配用肥用药比例,确保零添加、纯天然、无公害。

“销售环节,我们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并促进与京津冀农超对接。”武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风广介绍。英潮公司成立了线上交易平台,在京津地区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和销售网络,与北京新发地等10多个批发市场签订了蔬菜营销“场地挂钩”协议,实现从地头到市场的无缝对接。

时下,武城黄河酥梨生态公园内一片生机勃勃——从恩县洼滞洪区大堤上向下望去,梨树整齐划一,1000亩的梨园蔚为壮观。该项目由山东冠优农业集团主导投资,建设以酥梨标准化种植、生物育种(苗)、科研培训、仓储加工、农旅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我们的酥梨突出特点是皮薄个大、酥脆甘甜、爆汁无渣,抗氧化、不褐变。”冠优农业集团董事长曹荣军说。再过一年,酥梨便可进入盛果期,它们将被送往京津、上海等一线城市销售,每亩地经济效益可超5万元。

截至2023年底,武城县瓜菜菌类播种面积7.97万亩,产量29.2万吨,同比增长1.4%和2.4%。能繁母猪存栏0.75万头,肉蛋奶总产量8.05万吨,水产品产量484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迈出坚强步伐。

强化精准招商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武城与河北省交界,邻边经济优势明显,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辐射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强化顶层设计,在2022年年初,该县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经过10余次反复修改,明确了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等9大目标和吸引武城籍京津冀人士返乡创业等15项重点任务,结合上级政策和本县实际,还安排部署了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等6项保障措施。

高效对接京津冀,必须在错位上做文章,在融合上下功夫。武城明确暖通空调及新材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为发展方向,根据京津冀计划转移的产业指导目录,梳理出百余家央企强企、大型民企以及近500家全国工商联执委企业与其积极对接,并专门成立包括产业承接、对接央企强企等在内的12个推进组。

招商引资是“一号工程”。该县扎实推进“一把手”招商。去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20余次赴京津冀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促成总投资4.3亿元的京能集团100MW/200MWh氢电共享储能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4亿元的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战略投资合作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的交通运输部交科院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接高速护栏碰撞测试科创中心等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武城县还优化驻京工作机制,设立专门驻京工作队,以北京为圆心呈辐射状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对接、服务、保障等工作。“我们加强与北京市朝阳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日常交流,积极开展项目招引对接工作,通过他们的牵线搭桥,土库曼斯坦国家化工部国际司司长受邀到访武城,并与春明机械厂、华宸高压容器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县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宝永说。

与此同时,武城还深入挖掘“武商”资源,依托北京武城商会和武城籍企业家,搭建招商平台,形成“以商会聚武商、以武商招外商”的招商特色。县工商联主席林红昕表示,“武商”群体是武城县独具的资源优势——全县共有3万余名业务员分布全国各地,拓宽了产业发展维度。近年来,武城通过异地商会介绍的新上项目超20个。2023年,全县新开工京津冀地区过亿元项目11个,到位资金5.83亿元。

突出柔性引才用人才链穿起产业链

4月13日,武城科瑞特空调集团有限公司正赶制一批新款净化空调机组。该产品将应用于医院负压病房,在运行中可实现快速自动感应、自主净化空气的效果,这一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它能在0.1秒内快速识别空气中的病毒、灰尘,并启动净化。同时,根据空气质量情况,自动对消杀机构运行速度进行调整,既能达到消杀效果,又可实现节能降耗。”公司总经理李连宏说。

这款产品是企业与华北科技学院合作科研攻关结出的硕果。科瑞特空调集团专注生产空调风机,虽然产能大、但品质不精,盈利能力一度遇到瓶颈。公司谋求转型升级,但面临人力和材料成本高、科研力量弱等困难。2021年,县科技部门了解情况后,在武城人才技术需求信息库为企业精准匹配到相关领域的前沿院校,企业与华北科技学院的对接合作由此展开,仅仅2个月时间,难题便迎刃而解。

类似这样的合作,在武城还有很多。“京津冀地区是全国人才高地。我们积极建立面向京津冀的产才融合发展模式,依托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优势,全力做好人才招引。”武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星海说。他们积极推行校地、校企人才“共享制”,利用“假日专家”等柔性用才方式,激发来武人才的科研热情。2023年,成功引进天津大学孙越霞教授等高层次人才8人,帮助8家企业柔性引进博士14人。

同时,武城还充分发挥市驻京“人才飞地”作用,于2023年设立“武城县驻京人才联络处”,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联系合作,深度挖掘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人才飞地”,成功帮助在武企业与北京科技大学的任博、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的冯昌平等专家建立了科研项目合作关系。

业由才广,人以产聚。招引人才的最终目的是精准推进成果转化。武城全面摸排县域企业人才和技术需求,建立信息库,精准匹配京津冀专家教授,用人才链穿起产业链。“目前,我们已推动100余家企业与4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0余项。”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范忠新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志冕 通讯员|李淑冉 李振 编辑|张晓航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