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黑陶的故事 |黑陶之光氤氲生命

□月亮

带着对黑陶的向往,或者说她的神秘召唤着我。我们一行人来到黑陶博物馆参观。

蛋壳陶杯先以它的厚重,它的沉稳而不失灵性,典雅不失柔媚,映入我的眼帘。它被精心地安放在玻璃柜台里,用那双黑色的眸子与我对视,我想起了顾城的一句诗:黑夜给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对它仪表的概括和形容。把它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放四张A4纸,天平就平衡了。我觉得,蛋壳陶杯托起的是阴阳平衡,突显的是历史文化,见证的是人类智慧的发展。自从出土面世后,它以轻柔的身躯和精美的镂刻技艺,惊动了世人。充分证明新石器时代治陶技术的精湛,彰显了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还曾一度引发全球性的制陶、爱陶热。

陶器最初是祭祀用品,是当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在几千年的时间淘洗和生命积淀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特别是梁子黑陶的工艺大师们潜心钻研、认真研制,继承发展、推陈出新,把黑陶从工艺品升华为艺术品。既追求原始力的渗透,不失本真,又洋溢现代审美情趣,融汇改革开放精神之内涵,自此,开启黑陶艺术的新纪元。

古老的大运河绕城而过。德州因此赢得了“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德州扒鸡随运河销往大江南北,一度被定为皇家圣品,成为德州特产名吃之一。有谁知道,若干年后,断流的运河却以博大的厚爱,滋养、孕育出黑色的精灵——德州黑陶,赐予有德之州。勤劳的人们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让德州黑陶走出国门,黑陶之光洒遍世界。

“运河红胶泥的成分、粘度等特别适合烧制黑陶……”这是从小在运河边玩耍,喝着运河水长大的德州姑娘,现任梁子黑陶董事长梁丽霞的话。她自上世纪80年代接触黑陶制作后,一发而不可收。

她爱黑陶胜过自己的生命,用灵魂做陶,并见证了德州黑陶事业的崛起与发展。从租赁几间旧厂房、只有两台机器、几个姐妹合伙的小作坊,到争创“国家黑陶城”,再到投资3000万元建成面积1800平方米的中国黑陶城博物馆,她和陶艺师们在用实力诉说着德州黑陶成长的神话。梁丽霞说:是改革开放好时机好政策,为德州黑陶的发展插上翅膀,这只黑精灵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看着她微丰的身材、亲切的眼神、干练的形象,总觉得冥冥之中,黑陶选择了她,她就义无反顾承担起黑陶产业的发展和振兴,这就是一种情缘吧。铁腕摔陶的壮举,展现了她追求品质卓越的境界。精心勾勒、谋划,推陈出新、承继与发展,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制陶理念……她选择了黑陶并成就了黑陶,最终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和践行者。

世间的相遇,是一场缘分。花开为花落,花落花又开。宿命里,烟火琉璃中,梁子黑陶诸多像梁丽霞一样的工艺大师,如雕刻大师毛军、硬刻大师张务福、软刻大师于慧荣、成型大师孙连伟等……成就了德州黑陶梦—— 一场酣畅淋漓的远古之梦。

从他们专注的眼眸中,从气定神闲的转手、运笔、操刀、甩腕的动作中,我看到了一颗颗对黑陶赤诚之心。岁月之美在于它的流逝,也在于它的积累与沉淀。无论是走过多少的流年,无论山高水长,世事变迁,他们对黑陶始终坚守一颗不离不弃的初心。

越了解越想走近,这世间的缘分就是这样神奇。总想探究黑陶的黑,从哪里来;黑陶的美,如何得以呈现。红胶泥的反复淘洗、历练;成型、压光、浮刻、透刻,烧制前的反复加工刻磨,再经烈火的淬炼,黑烟的氤氲、熏染、还原、沉淀,无数个暗夜里的相拥、浸润、脱胎,幻化为深沉的黑和远古的美,犹如待飞的黑天鹅,溢芳流彩。而锐利的笔尖,划开静穆的黑,犹如新娘待嫁前的盛装……

我爱黑陶,爱黑陶对历史和文化的精美呈现,更爱那群创造美、再现美的制陶人。“黑陶需要团队,需要更多的爱陶人参与进来,成就一个事业!”梁丽霞的铿锵话语,似黑陶的熠熠之光,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走过四季,走过半生,你为锦瑟,我为流年。厚重与智慧的梁子人,拳拳爱心的梁子精神,必定温暖你我的生命!

编辑丨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