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绝活 | 德州夏津匠人周义顺夫妇——以石寄情 雕刻人生

6月10日,走进夏津县周义顺的家,屋内摆放着花豹、龙凤、兔子等石雕工艺品,形态各异、巧夺天工。

周义顺1946年生于烟台莱州,受周边环境及家庭熏陶,十一二岁就开始学习雕刻。1970年前后,夏津雕刻厂负责人到莱州考察,邀请4位年轻、手艺好的雕刻技术员到夏津工作,周义顺就在其中。

段玉菊当时在夏津雕刻厂当学徒,周义顺后来成了她的师傅。两人以石为媒,结为连理,一人主攻形态雕刻,另一人雕琢细节,组成“黄金搭档”。

后来,雕刻厂与其他几个企业合并,成为夏津工艺品厂,周义顺担任副厂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他始终苦苦钻研石雕技艺。

怎样雕刻出好的作品?周义顺认为,第一是选料,好料很重要;第二是工艺,精雕细琢是关键;第三是创新,一件好的作品要加入独到的创意。

外出选料,一次需要进购数吨石料,每一块周义顺和同事们都必须精挑细选,选完一批料通常需要花费几个月时间。有一年冬天,去内蒙古选料,天寒地冻,他们一连选了2个多月都没有选到上好的石料。有一天,突然发现一批鸡血石,独具慧眼的周义顺兴奋得直跺脚,所有疲惫一扫而空。他第一时间拨通妻子的电话,高兴得语无伦次。

作品九龙戏珠,他们夫妇二人通力合作,雕刻了一年多才完成。雕刻完第三条龙后,石料上出现一块杂质,怎么都刻不动,颇为无奈的周义顺只能把杂质敲掉,改变思路,重新画图雕刻。“创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要尽快消化负面情绪,静下心来,才能找到解决办法。”他说。

为什么一件作品动辄几个月工期?打开工具箱便可找到答案。箱内除了电钻之外,其他基本都是些尺寸不大的手工工具。每件作品都要经过千百次雕刻,方能成形。

几十年来,周义顺夫妇创作的作品数不胜数。作品龙盘戏珠,盘为红、龙为黄,借助石头的天然质地、色彩,雕刻的每条龙各具风姿。作品群豹图,一块石头上,雕刻了13只盘踞于山端的猎豹,面貌和身形各不相同。“曾有人出价60万元购买,我们拒绝了。”段玉菊介绍,他们创作的作品除了为厂子提供效益外,个人收藏的均未曾出售过。创作的九龙戏珠、八仙过海、十八罗汉等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参展并被收藏。

雕刻时吸尘机整日对着关节吹,周义顺的腿部落下病根。前几年,他做了更换膝关节的手术。如今,他已经拿不起大大小小的刻刀,但每天看着自己耗费几十年心血刻出的作品摆满了整间屋子,既自豪又踏实。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芦瑞瑞  通讯员 | 刘明晓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