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永铭 薪火相传 砥砺前行——记德州市早期优秀共产党员

编者按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在全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市委党史研究院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深入挖掘德州本地红色资源,推出“德州早期优秀共产党员“专刊,回顾初心之源,坚定政治信仰,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前行,助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

王凤岐

王凤岐(1911—1931)又名韩广德,德县(今陵城)土桥镇刘辛庄人,鲁北地区德县党组织主要创始人之一。

少年时代在家乡读书期间,摆脱了富裕家庭的生活环境,积极投入到反日斗争中去,到集市演讲,抵制日货。1925年夏,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12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员,从此投身革命活动,组织进步学生阅读革命书籍,油印刊物,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发展党员,组织农协,并同当地封建势力进行斗争,使刘辛庄成为德县(今陵城)最早的党的活动基地。

八七会议后,鲁北党组织发动鲁北各县农民暴动,失败后,王凤岐暂时离乡到济南、泰安一带活动。1928年6月,鲁北特委遭到敌人的破坏后,中共山东省委派其以视察员的身份来主持鲁北党的工作。他化名韩广德,组织农民群众开展“抢集”“抢坡”等农运活动,打击了当时反动政府的嚣张气焰。1928年年底,不幸在平原第二次被捕。1929年上半年,被敌人视为“共党重要分子”,押解到济南监狱,受尽敌人的残酷折磨,仍英勇不屈,坚持与敌斗争。1931年4月5日凌晨,被敌人押至刑场枪杀,年仅20岁。

王俊峰

王俊峰(1909--1939)回族,又名王玉岭、王华坤,乐陵杨马连村(现属河北省盐山县)人。幼年在本村小学、李连村高小读书。1928年,考入盐山乡村师范学校。

1926年秋,经刘格平介绍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经中共津南特委批准,在乐陵北部、盐山南部组建工委,王俊峰任工委书记。他以做小生意、当小学教员为掩护,宣传马列主义,联络进步青年,从而使贾振声(贾震)、张赢海、张荣德等进步青年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1932年,先后介绍荣庄(今属河北省盐山县)贾振生(贾震)、张兴宇村张荣德、前灶张村张赞恩、张货郎村(今属庆云县)韩玉玺(韩国珍)入党,为建立乐陵县党的组织奠定了基础。1933年,在津南特委领导下,与贾振声(贾震)亲自组织了盐山、乐陵交界一带的农民抗税斗争。1937年7月,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宣告成立,先后任救国军第九路政委、冀鲁边第六专署锄奸部部长、地委秘书等职。

1939年初,任中共盐山县委书记。同年2月26日,亲率县委机关去高湾一带开展工作,遇到国民党十军团从此路过,被叛徒王连壁杀害,年仅30岁。

王德山

王德山(1893----1985)回族,曾用名王德,字景岳,临邑县兴隆镇田口村人。毕业于临邑师范讲习所,曾任本村小学教员。1928年初,由海殿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春,在鲁北特委特派员海殿文、王凤岐的帮助下,田口村党支部成立,王德山任支部书记。他领导农民在农村建立农协会,张贴、散发标语、传单,宣传发动群众进行抗暴抗捐斗争,影响波及了周围三、四十里地的村镇,同时,秘密发展平原县国民党政府武术教练杨富云和青年杨立贵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此壮大党的组织,加强对敌斗争。他还在本村清真寺创办了民族学校,亲自任教,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宣传,扩大党的影响。

1928年底,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田口党支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同时,他亦遭到敌人通缉,被迫流亡东北谋生。1932年,王德山返回家乡,继续担任民族学校教员。在校期间,经常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宣传,扩大党的影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再次到东北谋生。1948年8月,于黑龙江伊兰森工局参加工作,1957年退休回乡。1985年病逝,终年93岁。

宋建谋

宋建谋(1900--1931)德县土桥镇(现陵城区陵城镇)宋集村人,为陵城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书记。1924年春,考入省立济南第一师范学校,他和进步同学走上街头张贴革命标语,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校期间,他利用回乡之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思想。在家乡建立起农民协会,百余会员走上集市、街头,宣传“耕者有其田”“抵制日货”等革命主张。1927年春,他在本村建立起全县第一个党的农村支部,并任支部书记。从此,宋集村成为陵县农运活动中心,在全县影响颇深,成为当时中共鲁北县委主要负责人的重要活动基地之一。1927年7月,宋建谋毕业回乡后,专心致力于革命活动。

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在鲁北县委党组织的领导下,1927年12月底,宋建谋直接指挥组织宋集和周围村庄农民及当地进步团体发动了陵县农民暴动,旨在除贪官污吏,废苛捐杂税,建立革命新政权。但因条件尚未成熟,暴动失败。国民党反动当局追查暴动首要人物,他被抄家、关押,在狱中受尽折磨,获释后,因多年患病未愈,于1931年7月病逝于家中,年仅31岁。

刘元俊

刘元俊(1901--1929)宁津县保店镇小姜庄人。1923年就读于天津第一师范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在校党员崔鸿钧(宁津县刘营伍乡崔寨子人)等秘密进行革命活动。

1925年,回原籍开展党的活动。在本县县立高小任教时,向学生介绍进步书刊,宣传马列主义,是宁津县创建共产党组织的先驱之一。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被校方以“赤化学生”的罪名辞退。同年9月,与共产党员崔鸿钧、李景思在崔寨子村建立了宁津县党支部,任书记,发展党员10多名,组织领导全县20多名教师开展“平均教育款”的斗争,取得了胜利。1928年夏,蒋介石军队二次北伐路过宁津,县军政官员纷纷逃散,人心惶惶。为保境安民,他同党员王兴周、张策平及国民党进步人士,以国民党名义,组织建立了“中华国民党宁津县党部”,刘元俊任书记,接管地方政权和武装,秩序安定,获得民众赞扬。同年秋末,国民党派人到宁津县重建国民党县党部,刘元俊便去了天津。

1929年6月7日,因叛徒出卖,刘元俊被捕入狱。敌人严刑拷讯,他只字不吐,保守党的机密。同年7月13日,就义于天津西习艺所(西狱所),年仅28岁。

王旭鹏

王旭鹏(1907—1928)平原县腰站镇徐庄人。1924年,考入省立临清棉业讲习所,在校期间,开始阅读一些进步刊物,与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发动抵制日货的爱国活动。

1925年毕业,回到平原,与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延伯真和共产党员李宗鲁建立了联系。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平原县境内的第一个党员。1926年春,王旭鹏和张振隆等组建了平原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小屯党支部。支部以张振隆开的药铺作掩护,积极开展工作,在恩县刘宁口、津期店一带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刘宁口党小组。1926年9月,中共鲁北地委在平原成立,王旭鹏负责农运工作,平原成为全省农运工作较好的地区之一。为加强党的宣传工作,地委创办了《鲁北》,他和几位党员负责将刊物分发到基层组织。

1927年10月,鲁北地委改为鲁北县委,后改为鲁北特委,任特委委员。同年6月3日,1928年6月,鲁北特委改为鲁北特支,任负责人。由于忘我工作,王旭鹏积劳成疾,身患肝硬化腹水,于1928年11月病故,年仅21岁。1956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贾迺㕊

贾迺㕊(1900--1964),齐河县安头乡后里仁庄人。1922年8月,与最早参加山东党的活动人员一起办理了入党登记手续,建立中共济南支部,为9名支部成员之一。同年9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成立,被选为济南地方团宣传部主任,为山东地方党、团组织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2年8月24日,参加邓中夏领导的长辛店铁路大罢工,为平绥铁路工人代表,并参加了在段其瑞政府门前的请愿示威。1923年,参与组织济南理发工会、金汁(掏大粪)工会、山东铁路工会、纺织工会,对推动山东工人运动的开展起了一定作用。

1924年,在本村发展其兄贾迺俄、曹青年等人入党,建立了鲁北第一个党支部——后里仁庄党支部,任党支部负责人。鼓励雇工要求减少劳动时间、增加工钱,并组织进步青年到集市和村庄进行宣传,号召妇女放足,男人剪辫子。1927年5月,被反动当局逮捕。出狱后,先后在济南小学教书、山东教育局任科员、齐河师范教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西安私立育正中学、西安工人子弟中学、陕西省西安中学任历史教员。1960年7月,调云南民族学院民族问题研究室工作。1964年5月,病逝于昆明。

武大风

武大风(1915——1943)庆云县东安务村人。1931年,经津南特委书记刘格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庆云简易师范学校地下党小组成员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他带领学生上街游行,宣传抗日救亡主张,遭学校当局迫害,愤然离校。1934年,参加领导了马颊河罢工斗争。

1940年1月,任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为表示自己的抗日决心,将名字改为武大风。经常组织广大军民破公路、截电线、摸岗楼、抓舌头,日伪人员对其闻名丧胆。曾在一个月内,指挥除掉了40多个罪恶多端又顽固不化的汉奸。他经常给国民党县政府的官员写信,陈述利害,晓以大义。还经常召开绅士会、伪家属会,利用各种机会直接做伪军的工作,使不少伪军携枪反正。县大队的部分枪支、弹药就是通过敌伪关系搞到的。

1942年,党组织派他到阳信县担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他深入群众,重新组织抗日力量,逐渐扭转了阳信县的斗争局面。1943年2月3日,日寇、汉奸近万人,向庆云、阳信、乐陵边界地区实行了“铁壁合围”。激战至下午3时许,武大风和战士被围困在铁营村东北的交通沟里,与敌激烈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

刘子蔚

刘子蔚(1909--1986),恩县孔官屯村(现属武城县)人。1928年秋,考入平原县立初级中学,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织“鲁北临时委员会”,领导学校及恩县、禹城、平原、清平、德县党支部活动。1931年暑假,主持成立恩县第一个党支部──桃店党支部。

1932年下半年,中共山东省委组建了鲁西总支委员会,刘子蔚任总支书记,领导聊城省立第二中学、临清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等处的地下活动。1938年春,鲁西北特委书记张承先随津浦支队来到恩县旧城,成立中共恩县县委,刘子蔚任组织委员。县委成立后,与王化三部组成联合政府,后国民党政府公开不承认统一战线,断绝给养,破坏救亡团体。刘子蔚在西王屯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恩县第十大队,并兼任指导员,这支部队不久便加入了正规部队。1943年初,运东办事处成立,任办事处主任兼恩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9年6月,任冀南二专署专员。

1949年8月,任河北省工业厅副厅长。1956年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司长、黑龙江省工业部副部长、黑龙江工学院党委书记、中共河北省邯郸地委副书记等职。1986年6月,在邯郸病逝。

李思孝

李思孝(1905--1942)夏津县郑保屯镇珠泉屯村人。在珠泉屯县立第二高等小学读书时,常阅读进步书刊,参加“抵制日货”等爱国活动。1923年秋,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校方开除,遂转入齐鲁大学就读。同年暑假,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进步学生李建华、刘绍曾、刘月舟等回乡开展革命活动,分别建立了珠泉屯党、团支部和太平庄团支部,成为夏津县最早的党、团组织之一。为了使农民运动合法化,他带领党团员和“农协”会员进县城斗争,并于同年秋与共产党员张益三到泰安国民党省党部争取合法地位,以致被关押,倍受摧残,坚贞不屈。1930年7月,经进步人士营救出狱。此时,夏津县党团组织被反动势力破坏,党团员迫走他乡。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遂在家乡以办南洋养蜂场作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携全家沿运河南下,来到河南,寻找党组织抗日。1939年春,被介绍到国民党十二军新改编的杂牌军第十四游击队,任政治处主任。在其部建立了党的地下小组,开展革命活动,后遭人暗害。1985年7月,夏津县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李宗鲁

李宗鲁(1901—1940)禹城县(现为禹城市)寺后李庄人。1917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毕业后,回禹城城内高小任教。期间,深入理发工人中,秘密组织“理发工会”,寻求救国之路。

1924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教学为掩护,向学生介绍进步书籍,在学生中发展党员,传播革命火种。1926年成立禹城县内第一个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经常在平、禹两县农村、学校秘密组织共产主义宣讲会,到集市进行“打倒军阀”“抵制日货”的宣传。1927年,发动学生参加了反“讨赤捐”活动,把标语贴到县公署大堂,迫使当局暂缓征收。同年秋,鲁北地委改为鲁北县委,他任县委书记,组成“鲁北暴动行动委员会”,并创办党刊《鲁北》。他领导鲁北县委秘密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党团组织,先后建立党支部12个,发展党员87名。

1929年3月,李宗鲁被捕入狱,于同年7月21日越狱脱险。1932年,与中共满州省委取得联系,留省委秘书处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满州省委遭到破坏,又化名徐轩、张旭东,迁居天津。1938年,迁往沈阳,以养鸡为掩护,进行党的活动。1940年,病故于沈阳。后来被追认为山东省烈士。

记者|李智群 通讯员|冯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