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干了的白色乳汁 | 德州市作协作品专辑

张洪崑诗二首

烟火

夜市星河灿漫

地摊灯火葱茏

一声吆喝,一串乡音

热气腾腾的小店

一口饱暖五味杂陈


灯火可亲

炊烟跌跌撞撞

赴宴小小的人间

我们终将以烟火的方式

相爱,抑或离席


城不夜,街不息

不曾缺席的,是你我

在人间的烟火气

流年,一碗人间烟火

荡起腹中波澜

串  门

草莓、樱桃、杏儿、葡萄

它们都是我的乡下亲戚


我从超市、小店、地摊

邀请它们来串门


在我蜗居的小屋

我们用方言愉快地交流


就像在乡下的土壤中

我们曾快乐的一起成长

刘军荣诗二首

芒  种

与田野树木家园有关

有泥土的地方,节气才是

镌刻在岁月额头的一朵梅花

点亮世人眼眸里的烟火


芒种,布谷鸟儿声声召唤

远在异乡的游子

梦里有家乡的河流汩汩流淌


天上星灯,亮如白昼

匍匐前行的草木有大山一样的风骨


躬行千年

每次别离

都是山一程水一程

再次相约

低下头颅,一粒粒麦子找到回家的路

麦子熟了

一个圣徒倒下去

一片圣徒倒下去


一个俘虏倒下去

一片俘虏倒下去


迎着金晃晃月光

他们交出体内的盔甲和全部锋芒


祭坛上,挂满五颜六色的袈裟

全部朝着天南地北家的方向

我和阳光有个约定

文|孙瑞柱

我是一个

酷爱阳光的人

每天清晨

都要和

阳光打声招呼


有时我也

荒芜一些幻象

比如在睡去的时候

总是被

第一缕阳光吵醒


阳光的唠叨

胜过母亲的叮咛

和着我的鼾声

梦里躲进

裸露着棉絮的破袄里


我真的

一刻也离不开阳光

即使在暗夜

也要把阳光拽进梦里

相依为命


我用咳声喂饱阳光

相约我的乳名

站在村口

老宅的门旁

安暖故乡,梦魇

张栋诗二首

夏日槐林

熏风细雨绿烟林,

十万槐柯气象森。

循径探幽生野趣,

泛舟垂钓醉花阴。

清诗妙见波澜笔,

小曲会通云鸟心。

箬笠披蓑浑不用,

欣凭湿翠润胸襟。

仲夏村郊即景

一入芳川眼即青,

村郊风物胜荧屏。

樱桃坠树红摇火,

麦子堆场金散馨。

林茂鸟声尤婉约,

水丰荷蕾自娉婷。

黄昏日落溪桥立,

蛙鼓蝉吟洗耳聆。

岁月 (组诗)

——纪念师范毕业四十周年

文|朋 友

卜算子•思念(词林正韵)

转眼四十年,别后无曾见。

微信群聊再聚首,皆是生疏面。

回忆你姓名,对照容颜看。

相貌音容似从前,往事重浮现。

满江红•峥嵘岁月(新韵)

遥想当年,回乡事,峥嵘岁月。

丁巳冬,实行高考,心情激烈。

十载读书双亲苦,一朝考取齐欢悦。

未曾想,名却落孙山,空悲切。


明年夏,招生月。

升学志,决不灭。

复习备考季,孜孜不懈。

刺股悬梁三更诵,囊萤映雪通宵写。

待等到,金榜报捷时,同欢跃。

水调歌头•登科师范(新韵)

有志天不负,金榜竟题名。

登科师范,专业神圣铸魂灵。

今日蟾宫折桂,夙愿终于实现,激动泪花盈。

双亲送村口,望子早学成。


学知识,谈理想,绘前程。

胸怀宏志,苦练专业技能功。

音体门门出色,文理科科精懂,师范必全能。

明日讲台上,为党育精英。

崇高职业(仿《陋室铭》)

人不在貌,德高则名。师不在严,学博则灵。德学兼备,惟其从师。工作上讲台,角色入园丁。谈笑有雅士,往来皆学生。可以传知识,育品行。有国家之栋梁,有各界之名星。一人台上讲,众生台下听。朋友云:崇高职业!

水调歌头•优游岁月(词林正韵)

一纸退休令,工作立时停。

蓦然回首,四十年对党忠诚。

无愧光荣事业,未负双亲祈望,

总算内心平。

虽无大成就,完美退皆赢。


侍老人,带孙子,访亲朋。

夫妻相敬,建立美满好家庭。

散步下棋练字,跳舞唱歌绘画,

宁静悟禅情。

坐享天伦乐,寿比老人星。

赵传昌诗三首

种田人

种田人,是种明亮的人

他们植下庄稼

每一株都能长成时光灯盏


就这么一步步风雨前行

秉持光亮

茁壮成脚窝不灭的火焰


种田人眼中的春夏

绿色光芒四射

种田人心中的秋天

金黄照亮辽阔

麦 子

一些密密匝匝麦子  

怀揣绿色心思  

它们

那么小心翼翼走过冬春


而今阳光炽烈

淌过雨雪的麦穗

在六月

站成田野金黄笃定


风,摇曳麦秆

成熟的麦子举着虔诚

麦粒金脚印

沉甸甸砸向大地

芒种

麦芒的线索探入六月

小麦闪出主角

风,在季节天空

煽起火辣辣抒情


麦秆写意自己

一些雨雪记忆风中飘散

那些硬实麦粒

此刻怦怦跳动

鼓胀的脉搏跃动在大地页码


村民也成主角

日夜巡回飘香的田埂

他们陶醉情节

亲昵一棵棵生动麦子

把芒种,捧成了心中虔敬图腾

麦子熟了

文|王凤华

阳光和风计算着日子

将麦田翻阅了一遍又一遍

农人在土地和季节中穿行

用手掌、目光和心

将麦田抚摸了一遍又一遍


火热的风,吹熟了六月

炽烈的阳光,熨开了大地的胸怀

麦穗,用金黄昭告天下:

成熟和收获迫在眉睫


我总是在大片的金黄里望到故乡

看到手持镰刀的父辈、祖父辈

以弯腰、弓背和膜拜的虔诚姿势

收割大地交出的金黄的希望


联想到场院里那些动感的画面:

木铣,扬起金黄的诗行

风,吹来阵阵火热的笑声

打麦场,也成了鸟雀们的一场欢宴


每一颗麦粒都曾努力地让自己饱满

以回报农人滴落在泥土上的汗珠子

待颗粒归仓后,被碾压成面粉

用风干了的白色乳汁哺育千万人


夏 日

文|段兴君

夏日,

像一团火,

热烈而痛楚。

炽烤着万物,

还有灵魂,

在痛楚中蜕变、升腾。


夏日,

像娇惯的宠儿,

任性而撒脱。

刚好的面容,

转眼变戾,

在撒脱中宣泄、安宁。


夏日,

像奔腾而下的江流,

舒展而奔放。

春只是萌发,

夏日才是葱茏,

在奔放中恣意、繁荣!

怀念司秀娥老师

文|贺书棋

惊闻司秀娥老师走了,我不敢相信,太突然了!一个“健康”、善良、诚恳、勤劳、淳朴、热心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认识司秀娥老师是在1963年的禹城县邢寨小学。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淳朴,无论穿着打扮,还是言谈话语,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经过交往,才逐渐熟悉了她。原来,司老师是位善良、诚恳、勤劳、淳朴、热心的好老师、好妻子、好母亲、好妹妹,所有与她认识的人都有这样的评价。

司老师在邢寨小学开始任一年级语文、算数、班主任,她对每个学生都挂在心上。她经常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耐心指导,从不嘲笑、挖苦他们。她经常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做到家校结合教育学生。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她像慈母对待孩子一样,循循善诱讲道理,让他自觉改正错误。因此,她的班级无论学习成绩,还是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经常得到领导的表扬,学生、家长无不赞扬!司老师调到县城以后,还有不少学生、家长去看望她。

司老师与老师们的关系非常融洽,谁有想不开的、办不了的事,都爱找她倾吐、谈心、商量,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我妻子治病急需用钱向她求援,她手底下没有,马上骑自行车来回30里地去她丈夫处拿钱,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她就是一个这样的热心人。凡是与她在一个单位工作过的人,都会成为她的朋友,就是街坊、邻居,也成了她的知心人。直到她去世前,还有很多同事、朋友找她谈心,回忆亲密无间的美好岁月。

司老师是三个子女的母亲,她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育他们做好孩子、好学生,从不打骂、呵斥,所以三个孩子个个都品德优秀、积极进取,孝敬长辈。退休以后,为了供子女上学,她干起了装修工补贴家用。没有了休息日,不管脏净,与涂料为伴,粉刷墙壁,真像个农民工。她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由于她的言传身教,尽管孩子们以后在市委、交警大队、银行工作,他们都以父母为榜样,忠诚于党,勤恳工作,团结同事,成绩突出。

孩子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司老师可以有时间休息了吧?不!孙子、孙女又相继出世,看孩子、幼儿园、小学的接送,烧水做饭,伺候小的、照顾大的,忙得不亦乐乎。直到最后时刻,还是在为儿孙们烙着菜饼撒手人寰的啊!

司老师不但是个好母亲,还是一位好妻子。她耐心周到地照顾丈夫,让他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使工作取得优异成绩,才由教师先后升任文教助理、县教研室主任、教育局副局长、禹城二中书记。

特别是她丈夫崔书记重病以后成为“植物人”,照顾丈夫的工作司老师几乎都承担起来,吃喝拉撒睡都精心照料。崔书记的嘴经常张着,她用口罩把他的下巴托上去,方便了吃饭,也让面容雅观。八年时间,崔书记的面目和常人一样安详、舒适,根本不像病人。八年,不论什么时候去她家,看到的都是洁白的床单、干净的被褥、铮亮的地板,屋里没有一点异味,看不出是病人的卧室。

司老师对亲戚也非常关心。她的姐姐在农村,不但在生活上照顾姐姐一家,对外甥上学也尽力帮助,还带外甥在自己的身边念书……就是他参加工作,也是由司老师安排。她姐姐老年以后,一直由她出资请人照顾,让老姐姐心满意足地过着晚年生活。

司老师已经离开我们半年了,与不少人说起她,人们还在惋惜、心痛、流泪。司老师,你的高贵品德我们会永记在心,安息吧!

麦子与日子

文|王春玲

见到了久违的麦子倍感亲切,风来了,麦田变成了麦浪,一波一波,随着风的方向起起浮浮,远远望去,大片的麦田就像是金色的巨幅地毯。

麦秆中空,这并不影响根把养分供给麦粒,使麦粒上浆饱满。在越来越热的风中,从青摇到黄,再摇到麦场。曾经的麦场,在过麦之前要专门打理,碾压的平坦而光滑,打扫的干干净净,只等着麦子入场。此时麦农们惧怕风雨,期待着大热天催熟麦子,又躲避着似火的太阳。麦收的时间就那么几天,挥汗如雨的男人们挥舞着镰刀飞快地割,女人们在身后赶紧的捆,孩子们在地里拾着落下的麦穗。

牲口拉着石混坨子转着圈压场,晒的焦酥的麦子瞬间蹦出来麦粒,男人们在太阳下翻腾着麦子使麦子压的更彻底。起场了,麦秸秆挑到一边,麦粒等待着风,吹走麦皮。老把式的木锨一扬麦粒,就像吐出一条条金龙,又像一条条长虹,煞是好看,麦皮随风而去,麦粒哗哗的落下,金黄金黄的,另一个人则拿着扫帚扫去还没去掉皮的麦粒(叫麦鱼)。一堆堆的小麦收获到家了,仿佛这不是麦子而是金子,大人孩子脸上都挂满了笑。这是秋种一粒粟,夏收万颗子!

每当看到麦子,闻着扑面而来的麦香,温暖的记忆就会重现,背景还是家乡那一望无际的麦浪。那种泥土香,潜入心底荡漾开来,有香滋滋的甘甜,也有沉甸甸的苦涩。想念那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以及那再也回不去的传统农耕年代。轻缓的风,轻轻吹过了麦田,飘着梦,飘飘浮散在我心田。一代代家乡人,面对丰收的年景,喜悦之情无法言表。花开又花落,沧海又桑田,几十年一晃过去了,当年的打麦场、 爬犁、大筛子已经不复存在,然而,那欢乐的笑声,还有只有在过麦时才能吃到的咸鸡蛋却萦绕在我的心头。想念那一垄垄庄稼地,想念那流着油的咸鸡蛋,想念那依着麦秸、听着戏匣子的日子。特别想念那灶堂里的烧着了的青麦穗,麦穗有些发黑,有了香味就放到簸箕揉搓,棒到手里用力吹气,麦皮飞了,麦粒一下捂进嘴里使劲地嚼着,其香啊!

麦子一年一茬,风景不一样了。收割机开到麦田直接收获了麦粒,麦农再也不用担心风雨,害怕过个麦扒层皮的太阳暴晒,却失去了过麦的情趣。孩子们也不再期待过麦时的咸鸡蛋,平时都吃腻了。时光摇啊摇,从地瓜干摇到玉米饼子,又摇到白馍馍,孩子们却分不清了小麦苗和韭菜。

麦子的收获,日子的变迁,把曾经的天真孩童摇到了白发苍苍,只有偶尔兴起,和孩子们聊聊过麦,但对他们那是很遥远的故事。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来源 | 德州市作协  编辑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