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开工论英雄 | 上半年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落地现场观摩会述评(下)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有大项目、好项目支撑。但让好项目真正在德州落户、扎根并不容易。从洽谈、签约到开工、达产,最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项目才是经济发展真的支柱。上半年,我市高度重视招商引资,每月举办一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签约,上半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610个,较去年同期增加201个。但与此同时,重点项目投资低于时序进度问题突出,110个市重点项目仅完成年度计划的25.3%,14个省重大项目仅完成22.6%,42个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仅完成24.7%。

显然,有了项目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签约项目,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破土而出,成长为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参天大树;合同资金,只有真正流入,才是真金白银,内化为赢得“发展排位赛”的持久动力。对于各县市区而言,只有确保项目快投入、快建设、快达产、快见效,才能让一个个优质项目真正发挥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观摩中,我们看到:庆云县引入世界500强安徽海螺集团,3个月时间实现了项目签约、立项、投产;落户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有研年产276万片8英寸集成电路用硅片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开工仅用11个月时间。

项目要快落地、快见效,道理好懂。但各个县市区中,每年仍然有大批项目落地难、建设难,或长期难以开工,或工程进展缓慢。这些项目到底“难”在哪里?

抓项目落地,先要在思想上重视。目前,各县市区抓项目、抢项目的劲头都不小,但对待项目的态度明显不同。有的地方在服务项目上密切配合、全力推进,新项目很快有了进展。但有的地方则是签约过后就高枕无忧、万事大吉,很多项目前脚签完约后脚就被挂了起来,挂的时间一长,客商的心就凉了,很多签约项目就此没了下文。“思想不落地”的背后,是“责任不落实”的问题。项目要落地,需要我们在推进项目落地的过程中,细化项目指标、明确责任分工,以项目协议转化率、合同履约率和开工率来看成绩、论英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研究、第一时间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少为项目不落地找理由,多为项目扎根想办法。通过科学谋划,因势利导,依序行事,逐项研究落实项目用地、环评、融资等保障措施,勇闯隘口、巧解难题,如此才能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比如禹城市,近年来当地项目建设成效明显,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该市创新“项目经理”责任制有很大关系。当地把洽谈到竣工分解为21道“工序”,每完成一道“工序”标红旗示意,所有项目一张图表、上墙排名,确保责任到人,事事有着落。在本次观摩的总结评议会上,该做法得到市委好评。

抓项目落地,更要靠优化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依靠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项目落地,总不能事事“特事特办”,归根到底还要依靠成熟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哪里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哪里的营商环境就最佳,项目落地自然最快。近两年来,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加大力度,一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不断加快流程再造步伐;一方面持续开展创城攻坚,改善城市面貌。但对比先进地区,我市在软硬环境上都存在不小差距,各县市区营商环境的差距更加明显,这也是导致各地项目建设上“冷热不均”的重要因素。可喜的是,这次观摩中我们看到,各县市区在优化环境方面的努力和探索越来越多。庆云县推行工建项目审批“六证联办”,企业开办实现“全程网办、一日办结”,今年前6个月,该县新增市场主体3243户。平原县在疫情期间发出全市第一张全程电子化施工许可证,当地泰鼎新材料公司技改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禹城市与中科院共建“中科禹城营商环境研究中心”,为提升营商环境注入科技动力。

抓项目落地,还要求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各部门协同发力。说一千道一万,真正决定工作成效的是人,真正解决问题的也是人。抓项目落地,最重要的是把责任落到人,把工作细化到人。项目现场就是战场,各级“一把手”作为“指挥员”,要充分发挥资源信息丰富、高位推动的优势,切实担负起项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职责,把主要精力用到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亲力亲为、主动作为,坚持走到项目一线抓调度、抓招商,既要带头引进项目,更要带头推进项目。各有关部门要真正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总抓手”,主动在项目建设这个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做局中人,不做局外人,研究政策、用足用活政策,形成推动项目落地的强大合力。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发展。只要全市上下上紧发条、开足马力,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就一定能让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在德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我们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注入源源不绝的强大动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贺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