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夏津县生态旅游区前屯村:美丽村居的“诗意生活”

编者按: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从即日起,本报推出“走向我们小康生活”大型融媒体报道,记者分组深入到乡村、田间和农户家中,充分挖掘我市在致富奔康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鲜活故事、感人场景。敬请关注。

古桑树浓荫如盖,白墙青砖灰瓦的房屋掩映其间,随处可见的街头小景、壁画令人流连忘返……9月2日,记者走进位于夏津县生态旅游区的前屯村,有“惊艳”的感觉,整个村庄像变魔术一样,里里外外、边边角角都妆扮一新,新修的村两委办公场所、古桑文化馆、红色文化广场、文化景观长廊、杨家井片区、桑茶体验馆,以及精心铺设的七彩合同、磨盘胡同、平安胡同,无不显示着这个村庄的美丽和娴雅的气质。更令人惊喜的是,全村486户、1586人,家家家户户都起了富有诗意的名字,有”竹林小院”“荷花小院”“桑黄养生小院”“野菜膳食馆”等各式各样的特色体验小院,农户过起了和和美美的小日子。

今年73岁的韩美慧老人安详地坐在家门前,外墙上挂着醒目的“粗粮坊”的布幌,老人正在售卖经过精心挑选加工的小米、绿豆等粗粮产品,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她身后是装修得古色古香的小院落,说起村庄的变化,“那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俺村比以前强一百倍、美一百倍,连那些嫁到外村的姑娘回家后,也惊讶得了不得,这要感谢省派服务队呀,他们可是为我们村出了大力气,一辈子不能忘了人家好。”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有说不完的话。走进村民王忠家中,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方砖铺地,门口、墙角花盆和水缸内种植着荷花,一棵枣树结满了红彤彤的枣子,“我们这个村以前破破烂烂,现在像‘洗了澡’一样,变美变干净了,村民发自内心地热爱村庄、热爱家园,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今年52岁的王忠说。

前屯村位于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核心区域内,紧邻德百旅游小镇,村内及周边有大片古桑树林,种植1000多年历史的桑树王就在该村,但长期以来,村里干部群众守着“金饭碗”要饭吃,种植结构单一,缺乏致富门路,村内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这一切改变要从省派夏津县乡村振兴服务队到来说起,2018年11月,作为省派夏津县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来自山东省民政厅的潘红春和山东警察学院的孙晔、省农科院的刘玮被分到前屯村。刚到村庄时,他们看到村里落后面貌,下定决心,大干一场。经过广泛深入调研,省派服务队队长、省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刘启超带领大家,决定做大做强“古桑文化村落”品牌,深入挖掘这一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他们聘请河北乡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顶层设计,并和村庄改貌、文明提质、文化塑魂、产业富民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改造建设前屯村过程中,我们本着尊重历史自然风貌和修旧如旧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先从改善村庄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入手,再进行整体设计提升,突出文化特色,注重细节管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乡愁味道。”潘红春介绍说,杨家井片区是前屯村最美的地方,绿树鲜花,古树古井,鸡舍改造的农村菜大食堂,精心铺设的弯弯的村道,无不透露着古朴的乡村特色。“杨家井名副其实,这口水井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保存完好,井边上的人家姓杨,主人百岁高龄,依然健在,我们对水井周边进行了清理,保留了一棵古树,井装上了木轱辘,‘乡愁’的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刘玮说。

小康生活靠产业。前屯村在打造美丽村庄的同时,依靠县里重点打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力契机,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前院后厂,经营得风风火火,产品有椹叶茶、椹果干、椹果酒等特色产品。走进村民刘传峰家中,前面院落建设得干净美丽,各种桑椹产品摆满了展室,后院是建成的整套烘烤生产线。“我这个小店注册资金100万,主要生产销售桑椹产业相关产品,在淘宝、京东开有网店,一年销售额200万元以上,利润20万元以上。”刘传峰说。

在省派服务队的帮扶和县乡两级的大力支持下,前屯村党支部领办了椹王古村旅游合作社,并与夏津县会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村委统一租用闲置庭院,公司负责设计装修、项目招商,指导村民自营特色旅游项目,统一标准、统一订价、统一管理。“2年前我们刚来这个村庄时,村集体收入只有1万元,经过帮扶发展,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发展起了庭院经济,家家户户有事干、有钱赚,更令我们高兴的是,我们帮助村庄发展起了文化旅游产业,既守住了生态命脉,又找回了文化根脉,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构想正在变为现实。”孙晔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德林 董天力 通讯员|邓美平
编辑|董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