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武城:年轻“棚一代”成乡村振兴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在武城县有这样一批“感想、敢干、敢闯”的“80”“90”后年轻人,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用辛勤的汗水实现人生梦想。

11月20日,在武城县老城镇范庄农业科技光伏产业园的蔬菜大棚里,90后小伙陈绪本正忙着为150万株果蔬苗浇水。再过几天,这些果蔬苗将被投放到全国各地的蔬菜大棚内。虽然他今年只有25岁,但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的“蔬菜达人”。“今年主打的是西瓜苗,这150万株大约能收益30余万元。”陈绪本说。

陈绪本3年前从一所职业院校毕业,与大多数年轻人不同的是,他并未在外寻找工作机会,而是直接回到家乡老城镇陈庄村,与父亲一起经营育苗大棚。但刚开始陈绪本的育苗工作并不顺利。“自己刚开始什么也不懂,出现病虫害了,培育出一大批死苗。”不服输的陈绪本毅然把住处搬到了棚内,虚心向父亲请教育苗知识,并在网上与网友交流育苗经验。经过刻苦学习,陈绪本有了一套成熟的育苗方法,并且通过“互联网”快车,将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棚上发电、棚下种养殖,在光伏产业园内,像陈绪本这样的“感想、敢干、敢闯”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大学毕业后的李秀双和自己的丈夫来到了产业园内,在这里承包了十几个大棚,搞起了无土栽培,自己当起了“棚主”。“土壤种植的话一年2茬到3茬,咱这个水培菜,一年能达到10茬,因为它是根系直接在水里,生长速度比较快,效益也非常可观。”李秀双说。

由于无土栽培是用营养液进行作物栽培,产品绿色无公害,而且产量高,夫妻俩培育的各类蔬菜产品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产品销往各大商超、酒店。尝到甜头的夫妻俩,今年打算再扩建几个棚走采摘、旅游、科普教育多元化发展之路。

如今,在产业园内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都是生于农村,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科学“种田”,利用互联网、物流等手段,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近年来,老城镇回乡种大棚的大学毕业生是越来越多,也形成了一个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下一步,我们将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搭建更好的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本乡本土的人才回归,升级了现代农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武城县老城镇党委书记刘杰介绍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先攀

编辑 | 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