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 德州:提高文化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 凝聚向上力量

文化产业亮点举措

■着力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的宏观指导和分类研究,编发《德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布局、目标作出顶层设计

■重点打造德州电影小镇、中国黑陶城及文化惠民消费季等德州文化产业新亮点、新名片

■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农业、教育、体育、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多元、现代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时值冬日,寒风吹不散浓厚的文化氛围。漫步在董子文化街这条千余米长的街区,沙王河沿岸的石刻文化长廊里展示着从孔子到孟子、从董仲舒到朱熹一脉相承的儒家故事和哲理名言。


参观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德州展区的观众络绎不绝(资料图)

文化内涵深厚、产业繁荣发展的城市文化街,不仅给广大市民带来一个提供文化熏陶的好场所,更是一座城市文化品位和软实力的象征。“回顾‘十三五’,我市立足本地文化优势,大力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强势,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提质增效,做到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凝聚了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倪靖寰说。

破冰突围,文化产业成绩斐然

翻看5年来的成绩单,一项变化尤为可喜——德州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考核工作由全省排名靠后跃至连续几年保持在全省前列。几年来,全市文化产业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4.25%、4.33%和4.40%,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成绩的背后,是我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主动担当作为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年来,我们着力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的宏观指导和分类研究,先后编发《德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德州市主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布局、目标作出顶层设计。 ”倪靖寰说。

同时,我市争取上级资金3.15亿元,还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了德州电影小镇、中国黑陶城及文化惠民消费季等文化产业新亮点、新名片。目前,电影小镇已吸引十多家企业入驻经营,连续3年补贴入驻影视公司280万元。由园区企业参与制作的院线电影、微电影、舞台剧等达310部。文化惠民消费季自2017年启动以来,市级投入文化消费引导资金140余万元,全市发放文化惠民消费券822万元,直接带动消费2592万元,连续两年名列全省前列。

努力创新,融合发展抢占制高点

10月23日,2020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我市组织德元炭雕、建志剪纸、陶瓷印章等6家文化企业参加,不但展示了德州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示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我市在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

通过“走出去”,我市重点打造“中国黑陶城”文化品牌。在今年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期间,全市组织参展企业42家,展陈产品600多种、2万余件,线上线下销售总额超200万元,现场签约红绿彩等项目,合作金额达400万元,创历史新高。梁子黑陶与十几家单位达成供销合同,董事长梁丽霞认为:“以黑陶为载体,推动与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研学式、体验式新业态,进而传播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才是关键。”其创建的黑陶博物馆,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每年接待参观游客3万人次,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目前,全市已有20多家黑陶生产厂家,产品品种超过600个,市场份额占全国市场的3/5以上,德州黑陶烧制技艺还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市着力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农业、教育、体育、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文化+’为内涵的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多元、现代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倪靖寰说。

项目集聚,匠心打造地域文化名片

壮大文化产业,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尤为关键。在齐河,位于黄河北岸的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梦幻世界、欧乐堡水上世界等多个项目蔚为壮观。它是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代表之作,在这片规划面积63平方公里的黄河国际生态城里,拥有数十个重量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被称为“文化旅游航母”。

不仅是齐河,全市文旅产业依靠项目带动,呈现百花争妍的态势。“十三五”期间,各县市区不断加强文旅项目建设。投资13亿元占地1200亩的夏津德百旅游小镇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特色、旅游为载体,注重“商、旅、文”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文态、业态“三态合一”,“旅游+演艺”模式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宣传推广。投资1.2亿元的平原德国盛堡啤酒特色小镇项目,充分挖掘啤酒文化,积极打造的集娱乐、休闲、美食、文化于一体的工业旅游观光小镇,实现了以商促城、以旅带城、以文融城,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目前,全市在建文旅项目50个,计划总投资115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67亿元。2015年至201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超过1.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85.4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15%和19.27%,两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攻坚赋能,体制改革激发文化活力

“十三五”期间,全市重点文化体制改革事项共70余项,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拥有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苏禄文化博物馆、大剧院“五馆一院”,现有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22个,建成标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921个。

乡村文化振兴稳步发展。“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和“戏曲进乡村”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名;全市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实现全覆盖;村级文明实践站建成7031个,覆盖率达到91%。

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绩喜人。“十三五”期间,荣获泰山文艺奖、精品工程等20余项,歌曲《中国船号震天地》获得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歌曲类),杂技《高椅》荣获中国光谷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金奖第一名。电视剧《大刀记》获得省第十二届文艺精品工程奖、泰山文艺奖电视艺术类三等奖,并在全国多家卫视播出。“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坚定文化自信,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到讲好中国故事,文化改革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我们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必须坚定不移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倪靖寰说。

德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文化产业发展的绚丽新篇章。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志冕 通讯员|岳晓蕾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