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 |34年如一日照顾“痴傻哥哥”!宁津潘世成夫妇演绎无价亲情

1月25日晚上六点半,在宁津县大曹镇宋桥村村民潘世成的家中,潘世成正在“哄”着大哥潘世凯吃晚餐:“多吃点青菜,喝一口粥,你消化不好,晚上咱们少吃点馒头。”潘世凯则顺从地听着潘世成的指令细嚼慢咽。喂完潘世凯后,潘世成才匆匆扒了几口饭菜。

潘世成今年72岁,1969年参军,1976年退伍,1971年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生活锻炼了他坚强果敢、无私奉献的品格,他在部队期间连续四次受到连级嘉奖,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潘世凯是潘世成的大哥,今年78岁,从小患有精神类疾病。父母在世的时候身体不好,潘世成和妻子樊凤芹从1987年开始便承担起照顾大哥潘世凯的重任,至今已经照顾了34年。

为了避免尴尬,潘世成和樊凤芹夫妻二人有明确的分工:潘世成为大哥擦洗身体、更换衣物、喂水喂饭,樊凤芹为大哥打扫房间、洗衣做饭。虽然现在潘世成和樊凤芹年纪越来越大,照顾大哥显得越发吃力,但他们还是每天悉心照顾大哥的日常生活起居。

前些年,潘世成带大哥四处求医问药,济南、潍坊、北京的好医院都去遍了,也没找到好的治疗方法。为了节省费用,看病的路上,潘世成顿顿为大哥买热饭热汤,自己却吃从家里带出来的冷干粮;为了防止大哥在路上乱跑,潘世成把大哥绑在自己的身上,好几次被大哥拽到,摔得鼻青脸肿。

因为要照顾大哥,潘世成一直在附近打零工,樊凤芹在村里当民办教师,两人的工资勉强维持全家生计。2002年是潘世成一家最难过的一年,儿子结婚要装修老宅,女儿考上高中要拿学费,90岁的老母亲又因心脏病住院。有人劝潘世成:“别管大哥了,你们两口子去大城市打工,趁年轻多挣些钱。”潘世成却说:“苦点、累点,大哥在身边,这个家就全乎,我也心安。”最终,潘世成家靠亲友凑起来的三万块钱渡过了难关,他们全家省吃俭用,不到两年就还清了债务。

“最感激的人是我的妻子,她年轻时人长得俊俏又有文化,上门提亲的人不少;我们家兄弟多,穷得叮当响,她也不嫌。”潘世成说。1975年,潘世成因临时任务在部队无法回家结婚,县城都没去过的樊凤芹只身前往距离老家1200公里的部队驻地吉林省,在战友们的见证下,和潘世成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结婚后,樊凤芹精心侍奉公婆,让老人身心愉悦。婆婆68岁那年冬天突发心脏病,潘世成又不在家,樊凤芹给婆婆裹好被子,用小拉车拉着婆婆,送到了10公里以外的镇医院;婆婆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樊凤芹身上的汗水都结成了冰。公婆分别在88岁、93岁高龄去世,婆婆弥留之际,还拉着樊凤芹的手对她说:“我们一家子让你受苦受累了。”

“以德立家,生活才能美满。”潘世成说,他和樊凤芹注重培养家风家教,从小教育孩子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2004年,新婚不久的儿媳看到婆婆洗衣服很辛苦,给樊凤芹买了一台洗衣机;2013年,女儿结婚,樊凤芹提出不要彩礼,希望女儿女婿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上好日子;在外打工的孩子们年年给大伯潘世凯买新衣新帽,让大伯时刻都保持体面。

从1月4日开始,潘世成向村委会主动请缨,每天早六点晚六点在村口的疫情防控点志愿值守,仔细为进出村的人员检测体温,详细做好返乡人员登记;午饭时间则由樊凤芹值守,潘世成回家照顾大哥吃饭。

34年对患病大哥不抛弃不放弃,潘世成和樊凤芹把孝老爱亲、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的好家风在平凡又平淡的琐碎生活中最大限度传承下去。“小家和谐美满,大家才能稳定发展。”潘世成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张兆坤 刘晓东 胡亚男

记者、编辑 | 刘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