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乐陵市:昔日铁营洼 今朝聚宝盆

“以前这儿叫铁营洼,遍地都是盐碱地,几乎寸草不生,别说是人才了,出门连商贩都看不到。现在再看这里,一座省级智慧化工园区拔地而起,村民们也住进了高标准社区,接下来我们还要打造智慧型园区和特色小镇,助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乐陵市铁营镇党委书记李涛对记者说。

从乐陵城区出发一路向南,不到5公里的路程就到达铁营镇驻地。化工园区道路两旁塔吊林立,齐鲁制药一期2019年投产,二期准备试生产,三期正在规划建设中;凯瑞英项目目前已经建设完毕,实现试生产;有研新材料项目也在加紧施工中……园区以东、镇政府驻地旁,兴隆花园、人才公寓、乐陵市第二人民医院等配套设施完备,一幅特色新城景象。

从“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的铁营洼,到如今的绿色化工产业高地、乐陵南部新城,这样巨大的转变,靠的是铁营人在干事创业中融入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铁营洼抗日战争初期一直属一分区乐陵四区,到抗日战争中期改属三分区阳信县九区。在这里发生过一次惨烈的突围战。”当天,记者在该镇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来到西营村探访当年突围战的知情者。在村委会,今年75岁的村民李同文说,他的父亲李洪延曾是冀鲁边区三军分区直属五小队的排长,跟随烈士李清寿参与数十场战斗。说起这场突围战,李同文双眼闪烁着光芒。 

1942以后,敌后抗战形势严峻,冀鲁边区也进入到了最艰难的时期。当年6月,日军集中2万多兵力,开始了对冀鲁边区空前残酷的“拉网式”大扫荡,仅下半年,边区部队进行反“扫荡”战斗达270次,平均两天打三仗,铁营洼突围战可以称为其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

1943年2月3日是大年二十九,这也是连日大雪后的第一个晴天,树枝上的冰凌、房顶上的白雪开始慢慢融化,流下滴滴水珠。就在这样一个早上,日军率日伪军2万余人,配备装甲车、骑兵,对铁营洼进行“扫荡”。冀鲁边军区三分区副司令员李永安带领的一个手枪班,阳信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武大风带领的县政府机关,县大队教导员王志诚、副大队长陈文秀率领的阳信县大队,李清寿率领的三军分区直属五小队等共400余人被包围其中。

敌人用机关枪、掷弹筒、迫击炮连续向包围圈内轰击,战士和群众不断出现伤亡。除此之外,敌人还配有轻重机枪120余挺,各种炮50多门,汽车和装甲车200多辆,动用快速载运部队,并配骑兵、装甲部队,对这一带实行了“铁壁合围”。由于敌我悬殊,最终,李清寿、李永安、武大风以及300余名战士牺牲,仅有17人突围成功。

“对于父亲来说,那是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李同文说,那日由于负伤,李同文的父亲和几个战友被当做老百姓被逮捕到了日伪军在惠民县的据点(地方武装着便衣居多),后经惠民县战友努力,将李洪延等人以老百姓名义释放。此后,侥幸活下来的李洪延由于负伤严重,没能回到部队,但他经常给孩子讲述当年的故事,让这段惨烈的红色历史流传了下来。

提及如今铁营镇的巨大变化,李同文和2012年上任西营村党支部书记的苑广玉坦言道,正是革命先烈留下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抗战精神,让他们在工作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才造就了今天的新铁营。西营村以前也是个穷村,盐碱地里不长庄稼,村民大多在外面打工,而随着家乡越来越好,大批青年回乡工作,在村里建起养猪场、养羊场等,村里集体经济达到近10万元,“今年我们计划由党支部领办创办养牛合作社,目前养牛场已经基本建成,第一批将引进100头肉牛,能进一步带动村民致富与村集体增收。”苑广玉说。

西营村的发展折射出整个铁营经济的欣欣向荣。2011年,乐陵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利用铁营镇11万亩集中连片低效未利用土地空间优势,规划建设了20.1平方公里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经过多年招商引资和不断建设,2016年,园区首个龙头企业——齐鲁制药落户,总投资达100亿元。随后,凯瑞英羟脲磺胺类医药中间体产业链项目、有研新材料先后落地,为区域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昔日盐碱涝洼地变成了“聚宝盆”,该园区近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0%、30%以上,形成了鲜明的精细化工、医药化工产业特色,一大批行业“金字塔尖”项目,正引领着一个千亿级高端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以抗战精神、铁营信仰引领绿色发展,打造乐陵南部新城、特色小镇。近几年,除园区建设外,该镇还以建设“幸福铁营”为根本目标,践行民生实事不止步,以“五大振兴”为统领,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顺利推动兴隆花园758 套房屋全部实现入住,探索实践“网格长+楼长+居民”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发挥实效,2020年8月被评为山东省第四批“四型就业社区”。同时,齐鲁制药人才公寓加快建设,商贸综合体达成合作意向,推进中心幼儿园投入使用,小城镇承载能力不断加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于斌 通讯员 刘敏 吕建新 邵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