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社会大救助工作被评为2020年度全省改革品牌

近日,中共山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2020年度全省“改革试点成果、改革品牌、改革尖兵”推选情况的通报》,德州市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改革创新典型经验被评为2020年度全省改革品牌。202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深化改革创新力度,建立以“救助领航、送爱到家”为主旨,以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为目标的社会大救助体系,打造了困难群众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即时救助的社会救助新格局。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对德州社会大救助工作作出专门批示,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来德州视察予以高度评价。新华社《高管信息》《山东通讯》《大众日报》等进行专题报道,省内外多地市来德学习经验做法,德州社会大救助工作入选2020年度全省民政领域优秀创新案例。

变“蜂巢式”救助为“莲藕式”救助,资源整合让救助更高效。全面梳理了18个职能部门的43项政策,分层次、分类别导入大救助平台,将原有多部门各自为战、多头分散的“蜂巢式”救助体系转变为“一口进、一口出、一体化管理”的“莲藕式”社会大救助体系,彻底解决了救助分散化、碎片化问题。一是体制更科学。改革后所有救助项目从一个口进,救助资金从一个口出,并规范了社会救助资金发放,全力保障体系运行。二是机制更完善。实现了“一库取单”,避免了职能部门确定救助对象的随意性和随机性,确保了救助资源优先用于最困难的家庭。三是办事更高效。按照“乡镇审批是常态、县级审批是例外”的原则,将能下放的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乡镇,对所有救助项目按照“减无可减”的原则进行流程再造,确保群众“一次办好”。

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科技赋能让救助更智慧。在社会大救助体系中,依托信息化和大数据,实现了对困难群体的全面精准救助。一是实现了对困难群体的三个发现。通过指数排名,对相对困难的3%的家庭人口,实施包括兜底、扶助、应急、内升动力提升等全方位的救助,实现综合发现;对符合低保、特困、扶贫、福利等政策可以同时享受的低收入、支出型、急难型困难家庭和人员,实施多项目救助,实现复合发现;对可以享受单项救助政策的家庭和人员,及时落实救助政策,实现单向发现。二是确保了公平救助。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掌握群众困难情况,并通过困难指数排序,及时掌握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或支出型贫困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生活救助或者专项救助,破除“悬崖效应”。三是破解了重复和遗漏难题。村级协理员协助做好人工发现应救助人员,及时录入系统并推送至相关部门,彻底解决了重复和遗漏问题。

变一方独唱为多方参与,互补协作让救助更精准。一是丰富服务内容。探索“资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探访照料服务。二是增强服务力量。建立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救助保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开展救助活动。同时,将36项保险和17项福利政策按照自愿原则纳入平台,打通政府与社会救助资源共享通道。三是提升服务精准度。建立了特别困难群众“一事一议”制度,适当提高救助额度,实施叠加救助,让最困难者最大限度得到保障。


变“求助无门”为线上线下“多门”,健全网络让救助更温暖。打造线上和线下全覆盖、无死角的救助网络,为困难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一是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网点体系。在全市134个乡镇和8155个村(社区)设立救助网点,实现了全域覆盖,求助群众可就近异地申报。目前,市级成立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县市区成立救助中心11个,配备工作人员115人,乡镇(街道)配备专职工作人员499人、社会公益岗人员389人、专职村级协理员8463人。二是以信息化为手段构建“智慧救助”体系。全力打造“一网三平台”,即德州市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新平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依托12345市民热线建立的呼叫平台以及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网,同时开通“德救助”微信小程序,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可“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电话办”“口述办”,并实现了全域申请、居家办理。

下一步,将着力推进完善以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救助和困难群体全生命周期为重点内容的大救助体系建设,实现大数据支撑的高效能、低成本救助格局,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大救助带来的福利和幸福,全面建立起为困难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生活保障体系。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德州民政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