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个音频故事 讲述英雄历史(68)| 铸剑为犁的艰难

铸剑为犁的艰难

60年前的今天,陶峙岳将军率领新疆十万军队举行和平起义。王震将军率十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凯歌进新疆,迎接新疆和平解放的大好江山。

新疆军队激增到二十万之众,遇到食荒的困难,国以民为主,民以食为天,军队吃军粮,自古天经地义,但军粮缺口大,刚刚解放的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也极端困难。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说:“新疆二十万军队,一年需求十万吨粮,从内地调运,仅运价就是粮价的七倍,从苏联进口,十万吨粮需要外汇七千万卢布;战争创伤,国家百废待兴,新生的共和国拿不出钱来。怎么办?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指示,新疆军队转为生产建设部队。王震将军号召我军发扬南泥湾精神,走生产自救的路,惟有屯垦生产自救,才是养兵为民的唯一之出路”。


人民解放军在田里劳作

我六师指战员,坚决响应王震将军的号召,于1950年3月19日,召开全师生产誓师动员大会。3月21日,六师各团开赴各屯区,十八团开赴库尔勒包头湖垦区,十七团开赴和静哈尔莫墩垦区。

“花篮儿花香”一歌,从南泥湾唱到新疆。

关于哈尔莫墩,谢高忠记述这样一段故事——

那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三日,由酒泉启程,张仲瀚师长率入疆先遣队,11月7日抵达焉耆,得知哈尔莫墩是和静满汉王府的土地时,带领谢高忠等人,专程拜访和静土尔扈特部女盟长邬静彬,邬静彬率众大礼相迎。张仲瀚师长讲明来意,动员邬静彬为我军屯垦大业贡献土地。

邬静彬慷慨解囊,把自己的采邑——开来渠流域灌溉四万五千亩土地捐献给六师经营耕种;又把小朱勒斯图的二百五十万亩草场划归六师发展畜牧业。她还鼓动和硕特部的王公贵族捐献出夏拉苏木、宝浪苏木两万多亩土地。邬静彬和和硕特部捐赠的土地、草场成为我六师屯垦大业、发展牧业的基础。

为来年耕种,张仲瀚师长在和静当即动员昌生祥的部下,对哈尔莫墩进行冬灌。第二天凌晨,张仲瀚带领谢高忠、昌生祥重返哈尔莫墩,对哈尔莫墩勘察规划定点。张仲瀚师长举起望远镜,瞭望着哈尔莫墩这片肥沃的荒原,高兴的对谢高忠说:“老谢啊!你看,这千古荒原,这半壁江山,哈尔莫墩比南泥湾棒多了,我们守定了,干定了。可别小看这地方,这里曾是左宗棠屯田的地方,他懂得唯屯田才能养兵安民,唯安民方国泰。你就带你的十七团进屯哈尔莫墩,你谢高忠十五岁就投身革命,就一直跟随我张仲瀚南征北战,一路来到新疆,你忠可比左宗棠气派多了,你一定要发动广大指战员开创哈尔莫墩的伟大事迹来”。谢团长说:“是,军人服从命令就是胜利。”

 “我军的屯垦史,始于南泥湾。新疆屯垦是千秋大业,要比南泥湾付出更艰难的代价。你谢高忠可是南泥湾呱呱叫的人物,见过毛主席的南泥湾的劳动模范!又是我军的战斗英雄!屯垦哈尔莫墩,你不会走麦城吧?”谢团长说:“不会。”“只要你带头吃苦,战士们就无苦不吃。”“你同战士一道渡过难关,难关的那侧就是胜利和丰收。”谢团长说:“是,保证完成任务。”

一九五零年三月十九日参加师召开的生产誓师大会后,二十一日,谢高忠率十七团三千多队伍挺近哈尔莫墩。

一九五零年,三月里的新疆,天寒地冻,千里冰霜,部队来哈尔莫墩,第一个夜晚遇上了寒流,露宿在荒原上,指战员冻得通宵难眠,被窝里俨如冰窖,冻得人浑身抖颤,这是一个难眠之夜,战士们思潮起伏,遐想万千……

当务之急,如何解决住的问题。谢团长说发动广大指战员讨论,群众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个个献计献策,提出许多方案,经择优选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筑“地窝子”。(注:地窝子、地下地上相结合的建筑)哈尔莫墩周边地区衍生芦苇、芨芨草、毛腊、红柳等,是建筑地窝子最好的材料。

按着规划点,发动部队分工协作,按流水作业,割苇的割苇,捆苇把的捆苇把,挖坑的挖坑,运的运,搭木架的搭木架,关键是地坑周围将框架固定牢靠,再将捆好的苇把子用铁丝固定在框架上,上留天窗,下开门户,大干了不到一星期,以团部为中心,各连队一排排拱式的,军容化的“地窝子”拔地而起。俨似戈壁上的小城镇。

地窝子,是新疆军屯史上的伟大创举,将载入军垦史册,流传千古。

为争取当年生产自救,在哈尔莫墩的大荒原上,十七团开荒造田的大会战开始了。


战士采用人工耙地开荒造田

谢高忠团长身先士卒,带领全团指战员,似战场冲锋一样,展开了开荒造田大会战,为了争取多开荒,多种粮,战士们的劳动热情高涨,仅以坎土镘为伴,每天,早迎东日旭日升,晚送夕阳落下山,争先恐后的劳动。人人日开一亩荒地,增加到人均日开一亩半到一亩六分地,同志们抡一天坎土镘,腰酸背痛,手上磨满了血泡,染红了坎土镘把子,但没有一个人叫痛叫累,同志还高喊着劳动号子:“一亩半,一亩六,坎土镘开荒,气死牛;一把坎土镘哪,一杆枪,生产自救,保边疆”。

到了田间管理季节,劳动比冬天的寒冻还难熬。战士们冒着夏日的酷暑,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千古草原上蚊虫、草瘪、白蛉、瞎蠓,依靠吸食草原上的草木的营养生存,经开荒惊动了群虫,它们就像山上的豺狼猛虎一样,叮咬吸食战士们的血。蚊虫成群,到下午能把太阳遮住,多得无法防备,蚊虫毒性大,把人叮咬的又痛又痒、满身毒疮,甚至身体发高烧中毒。战士们为防蚊虫叮咬,在草帽上固定纱布,身上穿着夹衣(把冬天的棉衣里的棉絮取出)防蚊虫。

王震将军视察垦区,得知蚊虫叮咬的情况后,给每个指战员配发了防蚊帐。感动的战士高呼叫好。

新疆军队,为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在当时艰苦奋斗的情况下,实行增产节约运动,节衣缩食。将新疆军队应配发的军服减半:人均年配发的夏季两套单衣,该减发一套,冬季配发的棉衣和棉大衣,一年配发一套,改减两年配发一套;全军指战员的津贴停发两年。将全军节约的一切费用,修建了“七纺”“八钢”和“露天煤矿”。全军指战员为此感到高兴。

六师广大指战员,是王震将军长期培养的一支三五九旅精神,又是老解放区翻身的子弟兵,政治思想觉悟高。在全军增产节约的情况下,进一步力行节衣缩食,师机关干部口粮采取限量供应,每月每人节省一个馍,节省的口粮支援垦区战士,机关靠打鱼充饥改善生活。六师指战员再缓发三个月的津贴。爱国华侨陈嘉庚慰问六师指战员的人均一双胶鞋,折价一并筹建了六师“军人合作社”。两年后,六师指战员人均分红两百元。

张仲瀚师长说:“如果说中国的革命战争是从“小米加步枪”起家、发展而取得胜利的话,那么新疆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赤手加坎土镘打开局面,奠定了基础”。他还说:“我们进行千秋大业,要付出比战争更大的坚韧。”这一论断为我屯垦开发建设新疆进程中最著名的表达。

我军挥剑决浮云,铸剑安天下,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后辈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王书文)

来源: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

通讯员|杨扬 编辑|石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