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夏津:“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晨曦中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南风送暖麦齐腰,桑畴椹正饶。翠珠三变画难描,累累珠满苞。

初夏,夏津县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节庆活动——“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黄河故道路边桑椹采摘园、椹果酒、新鲜桑椹的招牌随处可见,进入采摘园内,个大、肉厚、色紫红的桑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咬一口,每一个小颗粒融化在舌尖,酸酸甜甜,桑椹熟了。

第二届德州市旅游发展大会举办地夏津

6月5日至6日,第二届德州市旅游发展大会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农文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夏津,探讨交流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思路。

位于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旅游小镇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既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亦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

作为消费者信得过、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夏津椹果不仅获评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还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性商标。从有“身份”到有“身价”,夏津以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旅游为主线,农文旅融合发展,将农业产品加工、市场化销售、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有效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加快三产融合,实现乡村发展、农民增收,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夏津椹果在酸甜味中走出发展之道。

夏津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1.8%。国家4A级景区夏津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中国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其中,以古桑椹树资源最为独特,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是山东省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唯一的桑树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面积6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桑椹树两万余株。这片古桑树群于2018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里的椹树非常特别,是在夏津黄河故道独特水土条件和气候下培育出的“独一无二”的树种。这种椹树结出的是一种状似草莓,味甘如蜜的乳白色椹果,不仅个头大,而且灌浆后口感甜蜜。夏津县因此被命名为“中国椹果之乡”,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

依托古桑树资源,夏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重点建设了黄河故道国家级森林公园,建成颐寿园、杏坞园、香雪园等生态园区,着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优质平台。深挖农桑文明,以树为媒,以果传韵,以节招商,连续举办了十四届梨花节、椹果生态文化节,节庆期间举办京津冀鲁百家旅行社夏津景区推介会、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节等系列活动。完成朱国祥纪念馆、前屯古桑村落、平安湖小镇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改造提升。通过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引进建成德百旅游小镇、椹仙传奇景区、山东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桑黄博物馆、桑黄生态园等,与德百温泉度假村形成旅游项目集群,建成打造集研发、生产、研学为一体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通过旅游让农业拥抱二、三产业,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如今,生态旅游区全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采摘、养生度假成为旅游新风尚。每年公园门票、养殖业收入、旅游商品收入、游乐收入、果品增值收入等旅游综合收入达6亿多元。

骑行爱好者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穿行

在夏津,每年生产椹果14000吨,其中古桑椹年产7500吨,鲜果销售量3000吨左右。以前的桑椹果放不住、运不出、不值钱,是“不长腿”的作物,如今却成了宝贝。夏津东方紫、卡洛斯、圣源等桑类企业发展迅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利用桑叶、桑枝、桑皮、桑根、桑黄等开发的各种食品、保健类药品等价值很高,桑类产品在销售市场上已经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同时开展桑园间作套种、养殖畜禽等可实现综合经营和循环利用,多途径实现桑园的产值与桑农收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果干、果酒、桑叶茶,桑黄、桑耳、桑籽油,药品、饮品、保健品……还有从桑椹中提炼的天然色素—桑椹红,是其他果品无法替代的鲜果色素,其市场价格比黄金还贵。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院主任廖森泰曾表示:“将桑产业延伸到生物产业、健康产业,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游客体验“抻包晃枝”传统采椹法采摘椹果

如今,夏津拥有椹果深加工企业近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加工作坊近60家。实现了从一粒椹果到桑的全元素利用,开发了椹果酒、椹叶茶等近30类商品,经过二产加工增值,再通过三产的营销服务,衍生出一条三产融合的产业链,聚变出一个特色品牌,产生了乘数效应,使小小桑椹身价倍增,桑椹种植户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

未来,总投资1.9亿元的山东夏津古桑研究院将全面研发古桑茶、桑黄、桑叶精粉、桑椹果干、桑叶面条等古桑健康系列产品,带动当地古桑系列产品走向全国,使桑产业成为夏津县支柱产业之一。

根深方能叶茂,夏津桑产业扎根于当地,如今在这里,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古桑树开发利用潜力,持续发力乡村振兴,不仅种植面积扩大至3580公顷,而且不断拉伸产业链条,突出产业带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乡村振兴、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邓美平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