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史|杨清义:为人师表 风范永存


他用10年的时间自学了高中和大学课程,钻研书法、音乐,倾心育人——

杨清义:为人师表 风范永存

□高立泉

杨清义老师1935年出生于禹城县(现禹城市)七区东雷庄,1955年临邑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德平县义渡口小学(今属陵城区义渡口镇)任教。1961年下半年,我与他在陵县(现陵城区)东堂公社东堂完小(后改名前孙完小)相处过一段时间,很快因各自调动而分手。1964年,他被调到东堂完小任教导主任,成了我的直接领导。1968年底,教师下放原籍,我们再次分手,但彼此间的联系一直未有中断。他既是我的同事、领导,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兄长。

毅力顽强    自学成才

1956年春,上级通知在职中小学教师可以报考高等师范院校。杨清义很快报名并买来高中文学和汉语教材,计划在次年考试前的10个月内,利用业余时间学完这些课程。他排出“每日自学进度表”,贴在墙上以便自我监督与检查。但次年初,个别领导认为他搞自学是教师观不牢固,是走白专道路,甚至指示个别学生到他宿舍外暗中监视。面对压力,杨清义没有放弃,每天晚上下班后回到宿舍,待另外两位老师进入梦乡后,他便爬起来趴在小桌上看书。冬天,窗外寒风凛冽,屋内煤油灯光焰如豆,他两眼酸痛胀麻,双脚被冻得麻木,钢笔水结冰,写不出字,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但他咬牙坚持,每天把应学的内容全部学完才和衣而睡。第二天早晨起来,他的脸上、眉毛上、鼻孔里,都粘上了黑烟油,吐出的痰也是黑的。即使这样,也不能让学校领导知道。没想到,当年春天上级通知不让报考了。虽然他有些失望,但尝到了自学的甜头,从此,自学的劲头一发而不可收。他如期完成了高中教材的自学任务后,又买了大学语文教材,订阅了《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和《中国语文》三种月刊,制订计划进行自学。与此同时,还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及哲学著作,使自己的文学功底、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丰厚。他还根据书上要求,经常写文章、写诗词。后来又订阅了《上海之声》《歌曲》《解放军歌曲》,买了《五线谱教程》,安排时间钻研攻读。像这样系统的自学,他一直坚持了10年之久,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才被迫中断。之后虽未再系统自学,但他平时博览群书,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一直坚持了几十年。

通过多年不间断的自学,他的文学水平、音乐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成为当时教师队伍中难得的饱学之士、干练之才。他广闻多识,文笔练达,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他博古通今,善工辞令,诗词歌赋无所不通,在当时的教育界、文化界颇有声望。

2020年4月,本文作者高立泉(右一)和邢万祥老师(左一,原宁津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同去看望杨清义老师(中)

勤奋敬业    工作出色

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杨清义安贫乐教,忠于职守,兢兢业业。

1960年生活困难时,有人嫌当教师太清贫离开了学校,而他却一直坚守岗位。离家100多公里,一学期他只能回家一两次。他每月工资只有30多元,除了生活费,还要订刊物,买资料,几乎剩不下钱。有时妻子带着孩子找到学校,他就求人借几块钱,打发她们回去。

杨清义对工作非常负责。他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讲的每堂课几乎都是“精品”。他担任完小教导主任后,积极协助校长工作,对每学期的教学重点、难点,学校大事,都一一提出好的意见和解决方案。他强调必须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严肃校风、校纪,才能办好学校。他常常和我们几个班主任谈心,交流教学体会和工作经验。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教师教学,检查学生作业。他让各班主任抓两头、带中间,抓典型、带全面,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当时前孙完小的教学质量在全公社乃至全县一直处于上游水平。1965年夏,陵县三中招生,七八个公社的学生报考,前孙完小72名学生被录取28名,是当年升学率的2.6倍,其中5名进入前七,只有第二、六名是其他学校的学生。后来他回到故乡,教初中、高中,因成绩突出被评为禹城县优秀教师,多次到各公社作巡回报告。他担任县高中语文教研员,各高中语文教师都愿意让他听课指导,说听了他的点拨,如醍醐灌顶,顿觉思路开阔。

1995年禹城一中50周年校庆时,杨清义老师指挥师生大合唱

学校各班级的文艺活动,常常因缺少编导而受影响,杨清义便成了学校文艺节目的总编导,从教唱、排练到伴奏,几乎抓遍每个环节,人们都说他是“围着桌子转的一把手”。1970年初,他组织本村青年和学生排练《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革命现代京剧,从利用收音机记下曲谱到教唱、排演、伴奏、后台乐队指挥,他几乎全部包揽。连续几年,四邻八乡的老百姓于春节后都到他村看京剧演出。

杨清义的书法潇洒、飘逸,独成一体,有的学生受他影响爱书法到了痴迷程度,甚至在他回原籍后,还骑着自行车从陵县去禹城找他指教。现在这些学生都已70岁左右,有干部、教师,有书法家、画家,即使回到农村的学生,其毛笔字、钢笔字,在当地都称得上是一流水平。

杨清义对荣誉看得很淡。评选先进,他总是把名额让给年轻的同志,他的最高荣誉就是地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同事们说,论才能、论贡献,他当个省级先进也绰绰有余!

杨清义老师(右一)在教学研讨会上

1969年初,他回到了原籍——禹城县马官屯公社任教,先后担任初中教师、高中教师、高中校长,并于1983 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他调任县教育局教研室担任高中语文和中小学音乐教研员,为禹城市的教学研究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退而不休    再放异彩

1998年,杨清义退休。按说从事教育40多年,也该好好歇一歇了,而他却珍惜光阴,着手整理编辑了《怡晚斋文集》,该文集分《岁月留痕》《鲁北方言》《音韵学资料汇编》和《音乐杂谈》4卷。《岁月留痕》又分《我和我的几首小诗》《我的自学之路》《家书》等几部分。《鲁北方言》则是他1955年参加工作后,工作之余收集记录的当地方言俗语,同时,他还对全市各县市区(武城、夏津除外)的方言进行了搜集整理。他把鲁北方言的语法修辞、与普通话的语音辩证,儿化韵音变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举出鲁北方言700例,对每一例都做了语音标注、词解、举例、译文辨析,内容丰富,生动鲜明,准确地记录了时代的传统语言,传承了鲁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在《音韵学资料汇编》里,他将传统音韵学《中华原韵》“戏曲十三辙”“曲韵六部”与他的著作《现代汉语音韵十五部》相对照,进一步厘清了古今韵部之异同,再加上他对尖团字、上口字、特殊上口字等,都进行了辨析和举例,为诗词爱好者和戏曲爱好者的学习提高提供了重要帮助。《音乐杂谈》则显示了他的音乐功底和水平。他对歌唱中气息强弱的处理,歌唱气息的训练与支持点,主旋律和主和弦的有关知识,都有独到的见解。他与京剧业余爱好者交流行腔吐字与口部动程,与程派戏迷聊程派唱腔的特点及与梅派的区别,表现了很高的专业水平。他善于作词、谱曲,记录京剧曲谱和歌曲。他创作的《老两口逛禹城》《农业新闻说不完》《禹城之歌》等,讴歌了禹城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展现了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经过多年的努力,《怡晚斋文集》于2017年1月由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

杨清义老师的书法作品

他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退休之后,他的教育更讲究方式方法,更有针对性。他常以书信形式对孩子们讲道理、提要求,嘱其常翻常看。他的外孙女即将参加工作,他写信要求,要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努力工作,不忘学习,不追求奢华,以俭朴为美。他的孙子考上了大学,他在信中引经据典剖析该校校训的内涵所在,要求孙子努力理解并践行,强调要珍惜机遇,学好课程;要树立远大志向,毕业后报效祖国;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德才兼备;要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学会关心他人、塑造完美性格,等等。在他的指导下,他的外孙女工作出色,孙子已经是在读博士生。

2019年,杨清义查出患上肺癌,已是晚期。2020年6月24日去世。前来吊唁的除他亲属外,更多的是以前的同事、学生以及教育界、文艺界的同仁好友。人们送的挽联上写道:“品学双优,执鞭育人,芝兰玉树遍海内;才华横溢,知行合一,崇高风范世永存。”

(原载于2021年7月16日《德州日报》7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