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进行时 | 德州:一粒小种子 串起大产业

7月19日,天微微亮,宁津县保店镇蒙洼村村民王洪森便来到自家农田。田里的玉米苗长势喜人,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

4年前,王洪森种植的大田玉米不仅棒槌小,而且容易倒伏、早衰,产量也不高。“现在地里种的是宁津德发种业生产的‘鲁单6041’,亩产达700公斤,较以往种植的品种每亩增产近100公斤。看现在长势,我很有信心。”王洪森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德州高度重视种业问题,作为农业大市、粮食大市、畜牧大市,发展种业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种业转型升级、农业提质增效,依靠改革创新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初步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发展体系,推进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跨越。

耗时7年
填补国内空白

7月15日上午9时,位于运河开发区抬头寺镇齐庄村的德高种业育种场内,54岁的张东芹在连栋温室,一边观察耐热白菜长势情况,一边动笔记录。

德高种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东芹在连栋温室观察原种繁殖白菜开花、结荚状况。记者 李榕 摄

这片占地240亩的育种场,是德高蔬菜种苗研究所的试验田。在别人眼里,这里绿油油的蔬菜苗没啥特别。但在张东芹眼里,它们却有着株形、长势、叶片形色、抗病性的差异。她要做的,就是从中选育出性状表现更优的蔬菜新品种。

1989年,张东芹从山东农业大学蔬菜专业毕业,1998年与丈夫栾兆水创立了德高蔬菜种苗研究所,致力于蔬菜新品种的研发培育。研究所成立之始,就明确了“培育高科品种,服务中国农业”的理念。

1999年,张东芹带领团队到云南省考察大白菜种植。云南省是我国传统的大白菜种植基地,但由于重茬严重,发生了严重土传病害“根肿病”,成为危害大白菜生产的重要病害。当时,国内尚无抗根肿病的大白菜品种,张东芹意识到,培育出自己的抗根肿病品种势在必行。

育种,来不得“短平快”,这是一条漫长而又艰难的路。张东芹深知这一点。经过7年努力,她和团队,终于在2006年育成国内第一个抗根肿病大白菜品种“德高CR117”,填补了国内空白。

此后,她又和团队开始长达15年的探索,将抗根肿病基因转育到不同类型的白菜上,不断进行人工接种抗病筛选和品种测试。并结合各地市场对大白菜球形的喜好,陆续推出多个抗根肿病大白菜品种,获得菜农的好评。

发展种子产业,离不开科技创新。“我们每年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达350万元以上,先后有9个大白菜品种、2个青菜品种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鉴定)。”张东芹说。

品种是种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张东芹一样,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俊升在育种这条路上坚守了近30年,公司累计投入科研经费4000多万元。

上世纪80年代,刘俊升开始从事小麦育种工作,谈到那时的种子市场,他感慨颇深:“没有自己的品种,就没有话语权,市场恶性竞争就难以避免。”

意识到品种的重要性,刘俊升和他的研发团队开始在各地搜集育种材料,搞起了育种,先后有6个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通过审定。其中,“良星66”因广适性强成为横跨3个生态区的重点推广小麦品种;“良星99”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小麦品种审定对照品种,是全国第一个由民企育成的国家标准对照品种。2010年,全省首家民营农科院——山东良星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成立更为企业育种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以‘良星99’为例,随着小麦育种水平不断提高,‘良星99’亩产达到800公斤,较以往品种每亩增产100至150公斤。”刘俊升说。

此外,我市德农种业与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品种研发、升级。德发种业也从最初经营玉米品种,到与省农科院合作研发,目前已建立育种团队并成功育成多个新品种。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种质资源、育种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组织实施育种联合公关。全市有19家种业公司建立了育种机构,多家企业在海南省建立南繁科研基地,科研人员达180余人,培育出德利农玉米、良星小麦、希森马铃薯、银兴棉花、德高白菜、英潮辣椒等知名优质高产新品种,科研育种水平显著增强,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

同时,我市在常规育种基础上,加强生物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生物技术应用,探索将物联网、大数据、5G 、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品种选育中。通过创新品种联合攻关机制、搭建协同创新育种中心等举措,不断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力争培育出更多“优质专用、绿色高效、抗逆性强且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新品种和“高产、优质、专用、多抗、耐贮运”且商品性状优异的高端设施蔬菜品种。

制种大县
年产小麦良种4300万公斤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仅靠育良种,还要靠繁良种。良种繁育基地作为良种“孵化器”,加速了良种扩面、提质。

6月25日,位于陵城区的规模化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往来穿梭,抢收小麦。这里收获的小麦不作为粮食,而是经过筛选、烘干、检测、包装等工序后,制作成小麦良种,给全区统一供种。它们将于今年秋季播下,成为来年丰收的希望之种。

“该基地是德州市最大的成方连片、规模化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占地1.5万亩。基地内共繁育济麦22、济麦44等4个小麦良种,年产小麦良种840万公斤,可供84万亩大田用种,主要用于本地小麦播种。”陵城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张照坤介绍,为了提高作物良种覆盖率,去年陵城区利用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奖励资金,建成这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并采取“政府+企业+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对种子纯度、净度、水分等指标严格把关,推动良种繁育。

陵城区义渡口镇大李村是良种繁育的受益者。全村共有粮食种植面积1300余亩,涉及174户农户,目前已全部用作小麦制种。“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可达到提高单产和节本增效的目的。种植基地内的小麦较普通小麦,每亩增收100元以上。”大李村党支部书记李功华说。

“陵城区土壤耕层质地较好,淋渗作用强,水资源丰富,发展良种产业自然优势明显。”张照坤说,目前,全区共有小麦良种繁育企业5家,近3年小麦良种生产面积均稳定在10万亩以上,生产的小麦良种年产量在4300万公斤以上,除满足本地需要外,主要销往河北、山西,以及我省的乐陵、广饶、阳谷等地。

一直以来,我市把良种繁育作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种业主体,打造种业基地。

作为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县,乐陵建有全省第一个规模化原原种繁育基地——希森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建有种质资源库、茎尖脱毒培养室、培养基自动化配置车间、无菌茎切段扩繁室、组培室、人工气候室等科研生产设施。走进一尘不染的参观走廊,上万平方米、堪比制药企业生产环境的无菌车间内,工人正在一丝不苟地切苗、扩繁。

希森集团工作人员在3万平方米的组培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贾鹏 摄

“基地建成以来,马铃薯原原种繁育数量逐年增加,今年预计可繁育马铃薯微型薯原原种1亿粒。”希森集团乐陵基地总经理孔海明说,茎尖脱毒是马铃薯大规模扩繁的前提基础。侵染马铃薯的“病毒”会阻碍自身茎叶片生长,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导致低产。因此,马铃薯育种要求非常严苛。希森通过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开展种薯繁育工作,其中原原种繁育在配备隔离网纱的温室大棚,采用基质栽培模式完成;原种、一级种繁育均选在高纬度、高海拔、气候冷凉,具备天然隔离条件的内蒙古乌兰察布进行;经过3年精心培育,才能生产出一批合格的马铃薯种子,销往市场,走进农户。

目前,希森先后投入30多亿元,在山东乐陵、北京延庆、内蒙古商都,打造了3个高标准马铃薯育种基地,脱毒原原种和种薯产能分别可达8亿粒和30万吨,占据国内脱毒种薯市场10%的份额。

“近年来,我市引导和支持企业不断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采取以公司为主体,村组织、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广泛参与的方式,打造了一批排灌方便、土壤肥沃、成方连片、交通便利、无土传病害、农民积极性较高和种子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良种生产基地。质量控制方面,采取企业自查、县级检查和市级抽查方式,从源头上保证种子质量,已基本实现生产规模化、基地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丰勇说。

目前,全市共打造陵城区、宁津县2个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县,乐陵市、夏津县2个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县。在甘肃、新疆建有玉米、棉花制种基地,常年良种繁种面积稳定在22万亩以上,种业基地良繁制种能力有效提升。在做大做强大田作物种子和蔬菜种子产业的同时,我市种苗产业也发展迅速,全市建有种苗生产经营单位30余家,主要生产繁育马铃薯、辣椒、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种苗及嫁接苗。

培育龙头
探索“育繁推一体化”

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快良种推广,提升供种保障能力是关键。

仅4年多时间,以“希森6号”为主的希森系列品种已在全国累计推广超1000万亩。这样的速度,除了科研人员的执着研究、相关部门的精准扶持,希森实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开发模式也起了相当大的助推作用。

“‘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开发模式就是把种子研发、规模化繁育、推广销售等统一起来,不但使育种目标更贴近生产实际,还能加快良种繁种效率,加快优质薯种推广速度。”孔海明说。截至目前,希森马铃薯种薯已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推广应用,累计种植推广面积3150万亩。

希森还是国内第一家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成功走出去的马铃薯企业。2014年开始,希森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与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国家开展广泛交流,建立合作关系,将“希森”系列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希森”系列品种在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多个国家种植推广面积达到2万余亩。

从新品种选育,到原原种培育,再到脱毒种薯大田生产,希森已成为“中国马铃薯种业航母”,不仅覆盖国内,还向中亚、非洲拓展。在做精、做强育种产业基础上,他们还拉长产业链,用心做好从品种研发、生产再到消费的马铃薯产业大文章。

推广良种,良星种业也有“良方”。“每年全国有50多万户农户繁育良星系列小麦种子,让全国繁种农户年增收15亿多元。”刘俊升说,他们创新推广模式,将良种繁育与品种示范相结合,即先在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以点带面,向周边地区辐射;并强化良种良法配套服务,实行订单加价收购,带动户均增收3000至5000元。目前,良星种业是全国小麦种业前10强企业,良星系列小麦种子累计推广面积超4亿亩,为国家增产粮食200多亿公斤,创造综合效益600多亿元。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种子企业生产的小麦种子占全市用种量的90%左右,同时辐射河北、天津、山西、河南、江苏、安徽等多个省市。德高系列蔬菜种子辐射全国30个省市区,并出口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4900万亩,直接给菜农带来经济效益730亿元;英潮集团等多家企业开拓种子微店、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新渠道,积极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实现定点库存、全国布点销售,良种推广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良种良法配套,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种业力量。”孙丰勇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通讯员|李禄超 罗付义
编辑|李榕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