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融合创新 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

金秋时节,走进武城县李家户镇西店村,犹如走进绿的海洋、花的世界,这个只有151户、436人的小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植了花草,平房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不仅村庄建设得美,群众日子过得也美,村里常年居住着来自山东理工大学、潍坊临朐林果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的10多名专家,共发展了10个产业项目,村民人均年增收近7000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60万元。“谁曾想6年前西店村还是一个贫困村,借助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我们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善村庄基础设施,使西店村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变。”西店村党支部书记李福祥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关于“德州要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的要求,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加大改革,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方面,想实招、下实功、使真劲,努力在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治理融合、人才融合等方面走出一条融合创新之路,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禹城市禹兴街道夏季社区蔬菜大棚成方连片。记者刘振兴摄

建机制聚合力

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9月29日一早,平原县桃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孟庆泉就到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万亩现代化农场,与公司负责同志深入探讨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方法路径。“今年恶劣天气频发,病虫害严重,鲁望公司依靠先进科技和机械化作业,确保丰产丰收。事实证明: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必须抓住科技兴农这个根本,不断加大新技术推广,助推乡村振兴、农民富裕。”孟庆泉说。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集体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近年来,我市坚决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强化责任担当落实。印发市委1号文件,安排部署全市三农工作以及乡村振兴各项重点攻坚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立了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和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工作专班。始终坚持以“1+1+5+N”规划政策体系为引领,谋划实施乡村振兴三年率先突破集中行动,实施“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食品名市”创建、城乡融合镇村体系建设、乡村治理提升等一批重大决策事项。制定工作要点,实施挂图作战。制定出台《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标准》,注重结果评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我市多举措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20年整合涉农资金49亿元支持475个乡村振兴项目,23个纳入省级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今年上半年,争取上级支农资金35.6亿元,同比增长19%。2021年预计整合涉农资金50.44亿元,同比增长24.38%;争取储备农林水利领域专项债项目11个,债券需求18.43亿元。

抓机遇勇创新

探索融合发展之道

走进位于禹城市伦镇的东君万头奶牛生态牧场现代化牛舍,自动上水上料,全自动通风,转盘式挤奶......“项目不仅带来极大收益,更带动了全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群众收入明显增长。”禹城市伦镇党委书记秦飞龙介绍。

伦镇有83个行政村、耕地10万亩。该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发展以牛奶为代表的“白金产业”,打造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牛粪发酵制沼气发电、废渣废液返田、体验式旅游,农旅文一体发展的生态循环产业链,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连三、三产融合,实现绿色循环“生金”。同时,积极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建设总面积3万亩的“三产融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打造三产融合发展区域高地。去年伦镇完成税收8399.69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029.57万元。

融合创新是我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鲜明特色和路径。各级立足实际,勇于创新,突出城乡融合、一二三产融合、组织融合引领,探索形成了“三个集中”要素融合、“四个聚合”融合发展、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等13个融合化发展模式。

——推进城乡融合。推动“四好农村路”发展,开展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597公里,养护大中修4286公里,改造危桥248座,建设客运站点3045个。提前完成全市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率提高到99%。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生活用水节水改革试点,到户水价平均下降30%,节水7%。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建设,建成城乡生活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14座、生活垃圾转运站238座,装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车542辆,村庄设置垃圾桶22万余个,配备环卫工作人员1.7万余人。

——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我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6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5个、省级11个,“新六产”示范县8个、“新六产”示范主体74个。陵城、禹城、夏津入选2021年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山东沿黄优质小麦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去年以来,惠生食品等20余家知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落户德州。

——推进村级组织融合。我市以换届为契机稳妥推进村级建制调整,共计减少行政村2849个,全市行政村数量融合到5102个。推进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建设,全市已成立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420个,覆盖3015个村、占59.1%。

持续推动农村改革

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进城农民手中有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转移备案证》,新型经营主体手中有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集体组织成员有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证》......近年来,武城县农民手中有了越来越多的证书。而这些“红本本”,不仅能够保障农民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权益,还能带来办理抵押贷款、领取集体分红等切实收益。

武城县作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山东省唯一的实施产城融合推进就地城镇化试点县和山东省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县,积极抢抓改革试点机遇,通过加强制度创新,推动流程再造,着力打通各类要素的“进城”“下乡”通道,完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武城县在全国首创“一证一书一网一池”盘活承包土地经营权,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我市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城融合推进就地城镇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等国家级试点任务,向改革要动力、要成果。禹城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经验被吸收纳入新《土地管理法》;平原县探索形成的“一星四化”乡村治理新机制和党组织领导的“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等国家级农业产业项目落户德州。山东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德州市管理中心正式揭牌。

我市创新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把土地集中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强村富民融合发展。目前全市成立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4653个,集中经营土地25万多亩,入社群众13万余户,入社后户均年增收1500元左右,集体年增收2万元左右。

围绕人才振兴,我市上线德州智慧就业平台系统,组织开展线上招聘、“云端”宣讲、德州市百企校园行等人才引进招聘活动,发布人才需求1.88万个,县以下补充教师计划2252人。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培训农民3.7万余人。

五个振兴全面发力

农民群众得实惠

“我们两口子一年有3份收入,打工一年最少也能挣8万多元,土地流转费用加上自家田地的产出又得1万多元,土地入股合作社还能获得分红。”禹城市伦镇赵庄村村民马家清谈起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和体制机制创新,我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五个振兴全面发力,人民群众普遍得实惠。

在乡村产业振兴上,我市建成高标准农田607.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农业农村部在我市召开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议,推广我市经验;2020年粮食总产758.8万吨,用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生产了全国百分之一的粮食。全市共培植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8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2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101个。整建制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在乡村人才振兴上,我市制定《德州市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畅通人才、智力、技术通道,引进农业高端人才23人,“三支一扶”大学生2654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万人。实施“三回”工程,面向农村自主创业农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6笔共4394万元、面向返乡农民工发放982笔共11562万元。选派2096名优秀教师开展城乡教师交流,从二级以上医院选派40名优秀人才到乡镇卫生院担任“业务院长”;选树乡村好青年2576人,其中推荐1060人进入村“两委”班子。

在乡村文化振兴上,我市围绕“铸魂”,厚植文明乡风。全市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实现全覆盖,村级文明实践站覆盖率达到91%,文明村达到6842个。组建各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8682个、设立志愿服务项目1350个,2020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6万余次。农村移风易俗加快推进,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在乡村生态振兴上,我市围绕“塑形”,改善人居环境。农村改厕、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美丽庭院”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面通过国家、省验收。累计改造农村无害化厕所58.8万户,建成配套公厕并投入使用454座,4413个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达标。创建9个省级美丽村居试点、12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14.1万户、“洁净庭院”12590户。

在乡村组织振兴上,我市以农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明确县委书记抓乡促村“十抓”、乡镇党委书记“十落实”责任清单,遴选378名村党组织书记,回引在外优秀人才96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市级财政累计投入8.66亿元;建立高标准、规范化、区域性党建联合体390个,以组织融合推动发展融合、服务融合、治理融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德林 通讯员|马思齐 赵帅 吴华 编辑|苗欣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