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母亲的鞋样书

母亲不识字,她却有本心爱的书,搬家时母亲第一件要带上的东西就是这本书,可见这本书在母亲心中是多么重要。这本书漂亮而精致,是母亲用来夹鞋样用的,经常放在我家的炕北头,我从小就对它情有独钟,每当看到它新颖而神秘的模样,心里就感到格外温馨。鞋样书里承载着许多记忆,记下了母亲对全家人的爱,也记下了我们兄弟姐妹成长的脚印。

母亲过逝后,我一直珍藏着这本鞋样书,十年来,每每看到它,都会唤起我对它的主人和它所蕴藏故事的深深回忆。

过去在农村,人们穿的单鞋棉鞋都是家里的女人们一针一线手工做的。为了把鞋做得更合脚,先要用纸剪出鞋帮、鞋底以及装饰图案的样式,然后再依照这些鞋样裁剪做鞋的布料。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鞋样可以反复使用,为了防止鞋样损坏和丢失,女人们就会把鞋样夹在一本书里面,这本书就是鞋样书。

母亲的鞋样书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虽年代久远,但由于书包着封皮,所以保存得非常完好。封皮是用青粗布做成,内有一薄布衬里,虽因时光的消磨颜色已有些褪化,漏出了一丝白线纹,但不影响它的俊美大方;封皮精细的折叠,娴熟的对接,使四角方正无缺;细线的缝连,没有一丝突凹脱裂;规整的线装,使书近乎完美无缺;鞋样书的开合处还订着一对玲珑巧稚的攥扣,如锦上添花,更使它显得弥足珍贵。

母亲的鞋样书很厚,是由五本书合订而成的。前面的四本是《初等作文新范》第一、二、三、四册(民国21年8月出版,上海世界书局印行),后面一本是《新中华国语读本》第六册(民国20年1月出版,中华书局印行)。这五本书都是我姥爷上学时用的课本,每本书的封面上都用工整的毛笔小楷写着姥爷的名字,就象印上去的一样,这五本书由于母亲作为了鞋样书而保存了下来,已经衍变成了“历史文物”,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先说说书的内容:

翻开这本书,全是繁体字,文章都是文言文,对我这50年代末出生的人来说,虽读不通顺里面的文字,但大致能看懂里面的内容。仔细研究咀嚼起来,书中的许多文章很有意义,非常耐人寻味。每一篇文章都辞藻丰富,语言优美,哲理通达,生动活泼,使我产生了经常翻开看看的兴趣,并且体会很多。

现摘录两篇,与君共赏:

《初等作文新范》第一册中的《论藕之可贵》:“藕是果品的一种,生在污泥里头,长在污泥里头,是果品中最污浊的东西,有什么可贵呢?然而他的里面是通的,外面是直的,身子又是洁而且白的;虽然生在污泥里头,却不被污泥染了去,怎么像世上的人在清的地方就变作清,在浊的地方就变作浊,被那习俗染着,就不能洁净他的身子呢?古人所以把藕比作君子看重他珍爱他,岂不是可贵的吗?”

这篇作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洗练、质朴平实,情感真挚,把藕;“出污泥而不染”的可贵之处论述得清晰深刻。

其实,物质金钱、权力地位、荣华富贵毕竟是身外之物,当一个人的人生走到了尽头的时候,你不可能带走所有的一切。所以要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应该“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运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光明磊落,作出成绩,博得人们的称赞,这才是最可贵的。

《初等作文新范》第四册中《勿折公园花木说》:“花木是玩赏的东西,折他一支供在桌子上面,也是平常的事情,怎么要禁止他呢?然而对那公园里的花木,就不可以这样说了,公园的花木,不是私园的花木可以比的,若去折了他,这就叫作不义,设立公园种植花木,全在利便公众,叫人们赏玩,如果都去折,满园的花木不就没有了吗?因此,公园的花木不能折!”

这是一个小作者说的话,可见八十多年前的民国时期,就号召人们爱护公物、讲文明、讲公德。再看我们现在,人们富了,物质上去了,由于一切向钱看,精神文明却出现了滑坡。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榜样作用,全民接受各种形式爱国主义教育,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使精神文明建设焕发出灿烂的光辉,照亮中华民族的圆梦之路。

我再讲讲鞋样书的故事吧:

母亲的鞋样书其实是我的太姥娘制成的,我最初记得太姥娘时她已经很老了,高高的个儿,人很利索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太老娘因没有闺女,所以非常疼爱我母亲,爱如掌上明珠。母亲结婚后,太姥娘就把心爱的鞋样书赠送了她的孙女,作为纪念。母亲非常珍爱这本鞋样书,爱不释手,一直放在身边,也彰显着她对祖母的眷恋和思念。

我们家兄弟姐妹六人,从小都是穿母亲做的布鞋,鞋样起了大作用,母亲用自己的鞋样做的布鞋不仅合脚耐穿,而且款式新颖别致大方。记得小时候我家搬过两次家,母亲从来没有忘记带上这本鞋样书,啥时候都是第一个收拾的物件。我们一家的鞋样都在夹里面,由于我们兄弟姐妹的脚不断长大,所以那本鞋样书越来越厚,全是大大小小的鞋样,有报纸剪成的,有挂历剪成的,也有废弃了作业本纸剪成的,总之花花绿绿的,比图画书的颜色还多。现在鞋样书里还有很多鞋底样、鞋帮样、小花样、蝴蝶样、丝韬、麻绳等。

由于我家兄妹多,每逢过年时,母亲一个人做鞋忙不过来,就请邻居婶子、大嫂帮忙纳鞋底,然后自己绱鞋帮,新鞋做完,母亲总是让我们穿上走几步,看看合脚不。穿上新鞋,我们都美滋滋的,母亲也会心地笑了。  

做鞋的程序很多,其中有几道工序我记忆最深:

一是打袼褙。鞋底要用到袼褙,所以要收集很多碎布片,先用面粉打好浆糊;再用小木饭桌,把碎布用木刷蘸浆糊一层层裱好,完工后阴干,千万不能晒太阳,晒了就不平整了。

二是铰鞋底。在袼褙上照鞋样子用笔画出轮廓,需要几层就画几个,大约四层左右。将画出的部分剪下来,用白棉布剪成窄窄的布条,用浆糊裱在袼褙的边缘,这叫裱鞋边。将数层袼褙粘在一起,放在阴凉平整的地方,上面垫上白纸,然后压上很沉的东西待几天取出。

三是纳鞋底。就是用自己搓成的麻线绳,把几层袼褙纳在一起。纳鞋底的工具有:针、锥子、麻线、顶针等。鞋底上纳出来的针脚要呈品字状排列,要紧密细致一些,这样的鞋底才结实耐磨。基本上纳一双鞋底,工余两天可以纳好。这是做鞋工序中最吃力气的活。

四是绱鞋面。鞋底做好了,然后就是做鞋面,绱鞋面。绱鞋面时,鞋面和鞋底必须上下对齐,严丝合缝,不多不少,这样做出来的鞋才规整好看。最后,有的鞋需要砸上乌眼,供穿鞋带用。母亲手里的鞋做好后,方正、匀称、大方、协调,穿出来漂亮好看。

在那遥远的岁月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儿女们都躺下之后,劳累一天的母亲又开始了手里的针线活,而这种劳作是永无休止的。记得母亲有时纳鞋底不小心刺破手,只要是流血少,她就会说鞋的主人长大了不疼她,我们只是会心的笑笑。现在回忆起那情景,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起来,实践证明这个预测是不对的,我们长大了,都争着孝敬父母!

我们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长大的,虽然布鞋样式老气、颜色不亮丽,但穿着舒服、透气,不生脚气。如今想来,再贵的名牌鞋子也不如母亲纳的千层底儿。母亲做的布鞋为全家人带来了温暖与吉祥,每到过年的时候,母亲不管多忙,都会腾出功夫为我们兄妹六人做双新鞋穿,兄弟姐妹穿上新鞋和伙伴们玩耍时,那份荣耀和显摆神情至今仍记忆犹新。

到了七十年代,哥哥去了部队,我去了城里读书,逐渐的把布鞋换成皮鞋了。母亲也因年龄大了,不大做鞋了。那本鞋样书也成了摆设,闲置起来了。于是,我从母亲那里索要过来,珍作收藏。

十年前,母亲离我们而去,但每当看到这本厚厚的鞋样书,我就会睹物思亲,想起母亲来。她那瘦弱的、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做鞋的身影,总是让我思绪万千,满腹酸楚,难以言表,我就会愈加想念我的母亲!

母亲的鞋样书,我今生最珍贵的收藏!我要把它传承下去,让儿孙后代,追忆过去,润泽心灵,缅怀亲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作者:赵奎忠
编辑|屈大鹏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