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春季农业生产会,为何在德州齐河召开

新华社客户端济南2月15日电 2月13日,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在德州齐河县召开。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齐河连续7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为何齐河能吸引全国目光?

连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聚焦“六化”夯实粮食生产能力

齐河拥有耕地面积126万亩,粮食总产常年保持在22亿斤以上,素有“鲁北绿色黄河粮仓”、中国小麦之乡的美誉,连续7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14年稳居全国超级产粮大县行列,是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穿行在齐河县3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吨半粮)示范区,平整的机耕路、标准化的水渠和林网点缀其间。去年,整合涉农资金3亿多元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每50亩一眼机井、每200亩一网格、每5000亩一支专家队伍、每50000亩一处综合服务站,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地力足、灾能减”,成为全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

齐河县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主体,对接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了“两减两增”,即生产资料投入成本减少、种植管理成本减少和亩均单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目前齐河已发展农民合作社1061家、家庭农场344家,全县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同时,培育出社会化服务组织486家,粮食种植综合托管率91%。

作为粮食高产创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创建的发源地之一,齐河县在以规模化为支撑点夯实丰产基础,以组织化为切入点带动农民增收外,还以标准化为着力点助推粮食提质,以智能化为创新点实现科技兴农,以品牌化为突破点促进粮食增效,以产业化为落脚点打通产业链条,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能力。

坚持“一个地块也不能少” 建立“三人四包”工作机制

加强春季小麦田间管理,是确保夏粮稳产丰产的重要一环。针对极少量晚播弱苗生产状况,齐河农业农村局派出全部农技专家走到田间,为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讲解弱苗春季管理技术要点。

齐河坚持“书记挂帅、台账管理、精准施策”,建立每个弱苗地块有一名行政干部、一名包村干部、一名技术人员,包技术、包农资、包督促、包转化的“三人四包”工作机制,重点抓好镇压划锄、运筹肥水、防治病虫三个环节,保障小麦促弱转壮,力争实现“年前一根针、年后一大墩、亩产一千斤”的产量目标。

齐河抓好一个“早”字,采取一切措施促苗早发、肥水早施,早抓重大病虫草害防治。“我们坚持‘书记抓粮’,通过抓好四级书记指挥田层层压实责任,与时间赛跑,全力打好115万亩小麦春季管理硬仗,确保粮食绿色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增产。”齐河县委书记孙修炜说。

齐河县加大政策支持,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1亿元以上,用于农机补贴、技术推广等工作,做好小麦返青促壮、抗逆保穗、“一喷三防”等关键环节补贴。共储备化肥5万吨,合同采购1万吨,根据需求随时供应,满足春季用量。针对后期粮食收储,齐河将投资5亿元统一建设16处烘干塔及配套粮仓,确保颗粒归仓。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加快“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

据了解,齐河县将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确保2023年实现全县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对50万亩“吨半粮”创建区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提升,建设丰产大方田,保障创建区秸秆还田率、测土配方施肥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集成技术推广率等达到100%,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三年建成50万亩“吨半粮”,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县。

在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以龙头企业带动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企业等新型服务主体,为种粮农户提供从种到收“保姆式”服务,帮助农户丰产又丰收。

同时,齐河县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重点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链、补链、强链,加大产业化龙头招引力度,力争五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0家,建立全链条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50亿元,打造中国食品名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齐河作为农业大县的首要责任。“站在更高起点上,齐河将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牢把握粮食生产主动权,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努力让‘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为保障大国粮仓贡献齐河智慧、齐河力量。”孙修炜说。(完)

德州日报融媒体出品
来源 | 新华社 编辑 | 夏玉艳
审核 | 李根 终审 | 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