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史|张明福:名村出名志 再绘奋斗史——评《堤岭村志》


名村出名志  再绘奋斗史

——评《堤岭村志》

□张明福

2022年元旦前,朋友送我一本刚正式出版的《堤岭村志》,其硬皮封面上赫然印着“德州市名村志文化工程”,这立刻勾起我这位“地域书痴”阅读此书的欲望。说起堤岭村,在德州可谓路人皆知,它位于德城区东风路岔河大桥的西南角处,不仅规模大且规划统一,类似围棋棋盘的街道横平竖直,过去多是一排排齐整划一的红色砖瓦房,改革开放后村内增加了不少二层小楼。村中有个远近闻名的堤岭市场,每逢旧历的“一、六”,集市上总是挤得水泄不通,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和各种废旧物资摆满多条街道,成为德州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如今的堤岭,不仅已变成高楼林立的庄园,而且成为德州中心城区中的高档片区。掂在手里的这本装帧精良的《堤岭村志》甚是厚重,既是过去堤岭村几百年奋斗历史的真实留存,又是新时期堤岭社区的一座文化丰碑。它的上限起自乾隆年间的立村,下限截至2019年底,内容包括村庄建置衍变、地理环境与资源、人口家庭、社会保障、生产关系、农业及工商副业、集市与专业市场、村级组织、教育、医疗保健、文化活动、村风民俗等计14章,前设概述、大事记,后置人物、附录,约23万字,图片百余幅,全方位介绍了堤岭村(堤岭社区)的历史人文发展脉络,系统记述了堤岭村立村以来的发展和变迁,记载了堤岭人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奋斗史。纵观全书,可以看出它具有下列几个鲜明特点:

体现了“真实性”与“专指性”

村志是全面系统记述本村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

通常被称作是村庄的资料性“百科全书”。村志内容应包括村庄立村及衍变、本村地理环境与拥有资源、村内家族与人员构成、村内发生的大事要事、村级政权的建设与沿革、村内的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设施与活动情况、村内产业与从业状况、村容村貌的发展变化、村内出现的英模人物与贤达事迹、村内形成的民风民俗、有关本村或本村村民所写的诗词文赋等材料。村志虽然只是记述一个具体村庄的历史,但它却是我国志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写村志也必须遵循志书编修的基本要求,即确保所记史实的真实性和专指性。所谓真实性,就是所记史实必须是真实存在和发生过的人物或事情,不得有半点虚假。所谓专指性,有些专家也称“地域性”,就是本村的村志只记载本村的事情,切忌将本村以外发生的大事强拉硬拽进本村村志,使本村村志出现不专指的现象,从而失去其存史价值。如前些年德州主城区所编成的一些村志,多将明清以来德州发生的一些政治事件如靖难之役、刘六刘七起义军攻打德州、义和团血战药王庙、解放德州之战等生拉硬扯的塞进本村村志中,虽然增加了村志的篇幅,但使村志失去了它的专指性,从而降低了村志的编写质量。《堤岭村志》从头至尾,紧扣真实性与专指性的要求,突出自身史实的材料记述,如果牵扯到国家、省、市的重大事件,凡属与本村无关的一律不记,如果事件中牵涉到堤岭村的历史或有堤岭村人参与其中的,为了本村历史的完整不得不叙述时,也只是将其概括为一二句话而转入本村历史主题。这样一来,志书的真实性与专指性均得到了加强,从而使得编成的《堤岭村志》可读可藏。

体裁运用上能够大胆创新

《堤岭村志》按照德州市党史史志部门的要求,不仅对“记、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综合运用,而在实践上更是有所创新。

首先,《堤岭村志》在《姓氏源流》一节中详列村民家族谱系,是编者在村志内容表现形式上的新尝试,也成为《堤岭村志》编修中的创新点之一。该志分别将村内马姓(2)、王姓(4)、石姓、申姓、刘姓、闫姓(3)、池姓、孙姓(3)、苏姓、李姓(2)、杨姓(2)、吴姓、郑姓(3)、夏姓、高姓(2)、曹姓、窦姓等17个姓氏中的30个家族详列其谱系,使各个家族的传承关系清晰明朗,这样做既将各个家族的历史说得清清楚楚又大大节省了笔墨,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

其次,《堤岭村志》对照片与图表的运用娴熟精辟,为该书增色不少。该志使用照片近百幅之多,将村庄的村容村貌、村中大事件、英模人物等用形象的照片展示给大家,为村庄留下形象化的记忆。如在人物小传中附上其正身免冠相片,也比单纯文字形象了许多。过去的一些证书、奖状、书籍与艺术作品照片,也都一定程度上为该书增加了光彩。《堤岭村志》在图表运用上颇有讲究。特别是介绍村庄变迁时,选用了民国《德县志·舆地图》《1946年堤岭村所属示意图》《1971年搬迁前堤岭村貌图》《2007年堤岭村平面图》,再加封面图,将堤岭村的位置衍变与村容村貌清晰的表现出来。再如《党员基本情况一览表》《干部任职时间表》《堤岭村人口表》《能工巧匠登记表》《参军入伍人员表》《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表》《村民户主名单》《80岁以上老人登记表》等表格的大量运用,可谓取得了既醒目又能省略大量文字的效果。

行文具有典型的志书语言风格

村志虽是志书体系中的基本单元,但它绝对属于志书系列,其语言风格也必须要遵

照志书的语言要求,即“平实、准确、中性、不夸张形容”。这就要求语言“严谨、朴实、简洁、通俗”。严谨,指使用志书语言严谨准确,一丝不苟,杜绝含混、模棱两可的字词出现,只列史实不加评论,具有实事求是的做法和严格的科学态度。朴实,指行文中不用修饰性词语,少用或不用感情色彩浓重的词语,尽量使用中性词语,不夸张形容。简洁,指对志书语言文字的要求,即“事详而文简,词雅而意明”。通俗,包括文字语言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容易让群众理解和接受;在遣词造句上,尽量用现成的概念和明确的字眼、词句,不用偏僻、古奥的字词,不要故弄玄虚,更不能生造词句;尽量避免方言土语。用以上标注对照《堤岭村志》,可以看出该书“述而不论,秉笔直书”,较好地贯彻了“严谨、朴实、简洁、通俗”的文字要求,而没有看到评论性语句和形容词出现,更没有读到生僻字词,能完全适应普通大众的阅读要求。

结合这些年我市开展的村志编修工作的实践看,编写村志记录村庄几百年的发展史,对于一个仅有几百人或上千人的村庄来讲可说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人们盼望将自己的历史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但运作起来却是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困难,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其间,既要发动群众,翻箱倒柜,进有关档案馆室查档,到报社、图书馆查文,还要入户走访调查,拍摄实物照片,找当事人录音,尽可能多地搜集到扎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修志准备必要材料,又要聘请能人充当编辑人员,将散乱成堆的材料按门别类予以缕析,对个别材料去伪存真,对相同照片比对效果,然后才是文字加工与润色。从我市前些年编成的几十部村志来看更是良莠不齐,有的多达五六十万字,有的仅有一二万字。有的过于繁冗,不仅内容太滥而且多有画虎类犬之嫌;有的则过于简洁,寥寥数语起不到志书的存史作用。为了确保村志编修质量,近几年,市政府把名村志编纂列入全市重要文化工程,市委党史研究院(地方史志研究院)组织了“名镇志名村志专家咨询组”,对村志编修工作多次进行研讨,对村志断限、体例、编审程序等给予明确规定。《堤岭村志》作为其重点打造并推出的德州市名村志文化工程首批面世者之一,应该说很好地体现了党史史志部门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一些村庄记忆将在岁月中慢慢消失,那些经历了抗战岁月具有活历史作用的老人也越来越少,开展编修村志这类“乡村记忆工程”已是时不我待。因此,个人认为,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堤岭村志》等名村志的样本作用,为全市编修村志工作提供参考和坐标,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和促进我市的村志编修质量,使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工程结出更多“功在当今、利在后代”的高质量文化硕果。

(本文删减版载于2022年2月18日《德州日报·德周刊》4版往事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