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如何把1公斤椹果卖到50元?生态绿色成金字招牌,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也作出了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创我市“三农”工作新局面。

如何谋划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夏津把生态旅游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举全县之力,把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打造成夏津的‘聚宝盆’‘摇钱树’。”夏津县委书记才玉璞说。

椹果飘香 千年古树成金字招牌

3月13日,虽然不是椹果收获的季节,但夏津县传峰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人刘传峰依旧忙个不停。

“这些都是发往外地的椹果加工产品。”刘传峰指着屋里堆叠的礼品箱,他的院子很大,但一大半都建设成了椹果烘干设备的厂房,客厅也被改造成了展示柜台,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椹果制品。

椹果干、椹叶茶、椹果酒……原本不易储藏的鲜桑椹经过烘干机加工后,可以制作出多种产品,保质期大大延长,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提高。原本1公斤几块钱的鲜桑椹,加工成椹果干后,可以卖到1公斤50元。

“鲜桑椹保质期短,采摘下来隔夜就会变质。”刘传峰说,自己以往售卖鲜桑椹,经常因为天气原因销售不完而受到损失。2010年起,刘传峰在家中腾出一间房,开始尝试加工椹果干,到2017年,设备已更新到第三代,收购来的鲜桑椹,从采摘到加工完毕,只需10个小时。

2013年,刘传峰开办了传峰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多户村民加入,每年椹果采摘的季节,这些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家中的鲜桑椹全部由他收购,再也不愁销路。

依托先进的烘干设备,刘传峰仅用15天便可加工十几吨椹果干,除销往当地礼品店、食品店做二次加工外,还向浙江、四川等地发货。

“来夏津游玩的旅客在这里尝过椹果之后,经常会带上几盒给家中亲朋品尝,渐渐就有人给我打电话让我给他们邮寄椹果。”刘传峰说,靠着游客口耳相传,他家的椹果渐渐打出了知名度,他顺势给自家产品注册了“椹果飘香”和“鄃椹”的商标。

最让刘传峰欣喜的是,自家的产品还引起了国外专家的关注。2015年,两位分别来自美国和日本的专家登门造访,他们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组的专家,前来考察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申遗项目,并了解围绕古桑树群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2018年1月,经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组评审通过,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正式步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行列。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历史留给夏津的重要遗产,此次在联合国申遗成功,成为全国仅有的1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将与夏津特色旅游产业相结合,继续挖掘它的潜在价值。”夏津县长高善玉说。

依托特色产业技术升级助力脱贫

“桑树浑身都是宝。”在夏津尚品源桑树产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民眼里,桑树身上可以挖掘的价值还有许多。

桑黄,是桑树上自然生长的一种名贵中药材,产量稀少,李民的合作社旗下1万多亩桑林每年只能收到50多公斤野生桑黄。

2013年,李民开始人工培育桑黄,为了攻克这个技术难题,他与齐鲁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展开技术攻关,用了近5年的时间才实现了桑黄的人工种菌、培育。

眼下,李民的现代化桑黄培育车间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预计今年4月正式投入生产,届时每年能够达到700万元的收益。不仅如此,李民还致力于开发一系列桑产品,例如桑白皮、桑椹子、椹叶茶、椹果酒等数十个品种。

技术升级带来的经济红利,李民也没忘记回馈给合作社的社员。组建合作社之初,李民包产了好几个贫困村中的贫困户,对于自己的社员,他制定了许多优惠措施,例如对社员无限量收购桑椹、椹叶,并给予高于市价每公斤5毛钱的收购价。仅此一项,社员每年便可增收5000元左右。

刚刚攻克的新技术桑黄培育,李民就将种好菌种的菌包分配给社员,社员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只要细心管理,待长出桑黄后,李民再以每公斤600元的价格回购,社员每年又可增收数千元。

眼下,尚品源、东方紫、卡洛斯、圣源、圣树源等桑类企业,年加工椹果能力2万吨,桑叶1000吨。这些企业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改貌的“动力源”。

发展生态旅游让乡村资源变现

2018年1月,夏津县将围绕景区的24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乡镇,打造生态旅游核心景区。“夏津旅游资源与发展条件,与周边乡村完全相融,以古桑为特色的旅游品牌已得到市场的认可。”夏津县生态旅游区党工委副书记、旅游局副局长于晓辉介绍说。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夏津县以生态旅游区工作为发展重点,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2年,国家林业局授予夏津县“中国椹果之乡”称号,2014年古桑资源又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产业正逐渐成为夏津乡村旅游的“活力源”。

后屯村紧邻德百温泉度假村和在建的德百旅游小镇,2000多人的村子,靠着区位优越,村民收入有了不小的增长。

村民崔风国的两个儿媳妇都在德百温泉度假村工作,每年家庭工资收入加上十几亩果树的收益超过了10万。

丰富的旅游资源给后屯村民提供了充足的工作岗位,也带来了许多商机,如今在后屯村,饭店、快餐、超市等村民开办的门市比比皆是。

旅游区让村民手中紧握的乡村资源有了变现的可能,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和多年来相继开发的旅游节庆活动,如每年春节期间的文化旅游庙会、冬雪节,正月十四的架鼓民俗节,4月份的梨花节,5月初的槐花节,5月中旬的椹果生态文化节,7月份的温泉DJ音乐节,9月份的香梨采摘节等,让夏津旅游知名度大幅提升,游客量逐年增加。截至2017年底,游客总量达200多万人次。

“夏津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乡村资源结合在一起,把农村变成了‘香饽饽’,村民不愿意离开农村,城里人也愿意待在乡村。”于晓辉坦言。

刘堤村正是如此。依托森林公园和德百旅游小镇乡村旅游带来的知名度,村里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每年的旅游旺季,村子周边到处都是游客,这让村民看到了更多致富机遇。如今,刘堤村正计划以党支部创办旅游项目类合作,打造3套精品特色民宿,由合作社对外承包给第三方运营,承包费除去股民分红后,列入村集体经济。

老村支书闫宗华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按照每处院落对外承包每年3万元计算,一年可收入9万元承包费。”闫宗华说,这还不算后续的带动效益,他们正策划养生、特色活动等项目,带动旅游产业、餐饮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记者|屈大鹏 通讯员|邓美平 刘明晓 冯志恒 张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