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王淑芬:吃凉面


吃 凉 面

□王淑芬

夏至无风,骄阳似火,金蝉长鸣,树叶无精打采地耷拉着,温度蹭蹭跃到了40℃。热浪袭人,正是吃凉面的好时节!这不,餐桌上那盘白中带红有绿的凉面,调动着我的味蕾,挑起来,吸溜入口,顿时一股鲜香清爽浸入心脾,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满足。凉面,是我家夏季一道最受欢迎的美食!

自小至今,凉面就是我的最爱。母亲做的豆角凉面,求学时,在老师家吃的葱头凉面,同学家的茄子凉面,都是我最美好的记忆!

对我来说,几十年来,我吃凉面由简到繁,现在又归至简单。小时候,家里穷,吃不上白面凉面,条件稍好些,就吃地瓜面加点白面做成的面条。有红萝卜咸菜、蒜和醋一拌就很不错了,有时候就放点缸里的咸菜汤,也能吃得津津有味。生活条件好了,吃凉面就讲究了,面条只是一点点,菜占了大半碗。色香味俱全,清爽可口,还没吃,就有点陶醉了。

已经有几年了,我吃凉面一改炒菜、打卤的习惯,仅是放点切碎的红萝卜咸菜、黄瓜丝、香菜、蒜末,红白绿相间,煞是养眼,眨眼间,一碗凉面入肚,吃的那叫一个舒服啊。


最难忘的,还是小时候母亲亲手擀的凉面。好年景时,新麦下来,全家人会围在一起,痛痛快快吃一顿新麦凉面,庆贺一番。新麦从生产队分到家里,碾上几十斤新面粉,父亲兴致勃勃地挑来两桶清亮的“井拔凉”水,哥姊们人人都有活干,分给我的活儿是剥蒜。母亲的事儿最艰巨,和面、擀面、下面,面和的很硬,这样吃起来筋道,然后在面板上,双手把面揉成团,用擀面杖将面团压成圆饼,“铿铿”用力擀几下,然后摊开,再擀,反反复复,擀成了大大的、薄薄的圆饼,然后切成宽度适中的面条,用手揭开一抖,变戏法似的,一根根长长的面条展现在眼前。面条在锅里开两个滚儿,母亲就捞到凉水盆里。房间里氤氲着新麦特有的清香,桌子中间,摆着姐姐们用自家院里种的菜,做的凉拌黄瓜丝、炒豆角、西红柿鸡蛋卤,红萝卜咸菜和蒜是必不缺少的。这时,没有平时的谦让,个个都敞开吃,这也是母亲少有没说不爱吃的一次。全家人吃的香甜呐,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多年来,我吃过各种特色的凉面,却再也没有吃出母亲做的手擀凉面的味道。

生活富裕了,人们不再为单纯填饱肚子而绞尽脑汁了,而在如何吃好、吃的有营养上下功夫了。白面吃多了,又青睐用各种蔬菜汁加工好的杂面了,宽窄、粗细都有。吃顿凉面几分钟的事儿,却要忙活半天,豆角、茄子丝等炒菜,西红柿、肉丝、鸡蛋打卤,再拌上黄瓜、红萝卜咸菜、蒜、醋,芝麻酱那是必有的,点缀上香菜和葱花。最多时得有10多样,真是五颜六色,五味俱全,爽心悦目。面条挑到碗里,如数家珍地放进各式各样的菜和佐料,陶醉这个过程中,享受的是美味,品味的是美好!

吃腻了自家做的凉面,还时不时来个舌尖上的旅行,去馆子里吃点各地风味的特色凉面。几十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凉面花样翻新,出现在餐桌上,满足着不同人群的口味,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这一切,都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化作美好的回忆……


作者简介

王淑芬,女,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德州市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辞赋》《神州文学》《山东老干部诗坛》《黄河文艺》《德州日报》《鲁北文学》等报刊,有诗词收入《当代中华诗词山东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