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篇(六) | 德州籍著名诗人李葆国诗词选

作者李葆国

秋访八达岭二首

得风流处自风流,好汉石前人影稠。

剑抚征衣三唤马,镜圈彩照几回头。

秦墙残迹谁惊梦,侠窟悲歌空说愁。

劫火千年燃未止,长城何日可轻裘?

非是秦墙气不平,苍苔故事太年轻。

残砖欲辅汉家石,颓堞难当飞将营。

霜点枫林谁怒目,剑横烟壑几愁城?

燕山未诉经秋事,槛外寒来云自生。


冬望八达岭

正是六花抟梦初,关山遥望雪封途。

披霜紫塞守岑寂,皴白松峰靓俏殊。

未必登临即好汉,从来安定看功夫。

谁依长剑疏风雨,铁笛殷勤向帝都。


延庆华坤庄园雪中回望八达岭

苍茫云气锁重峦,起舞银龙入画看。

乱絮有情人未禁,远峰无语石凝寒。

凭轩好赏梨花雨,闻笛犹惊紫琶弹。

皓皓一鞭秦塞雪,不教随意过燕山。

延庆龙庆峡题壁

苍岫峣峣云去闲,蓬壶清静绝尘寰。

几回难觅渔郎渡,一剑顿开龙峡关。

粉壁至今藏诫语,范生何故到深山?

洞中棋局了也未,石上苔痕罗紫斑。


访龙庆峡神仙洞

神仙洞府自生寒,一线路融千仞山。

紫塞西联函谷气,平湖上接太乙坛。

云雷不是掌中物。水火难从壁上观。

方寸棋枰集风雨,瀛台朝夕望长安。


秋访龙庆峡神仙院

傍厅玄语句犹存,一树擎天撑院门。

洞古何妨香客少,神灵自有世人尊。

荡胸罡气浮云畔,拂袖清风在石根。

几度来寻松荫户,此中真意与谁论。


秋游昌平红叶谷长城

屯云皴黛看枫红,血染关山第几重。

一曲琵琶动今古,千般气象亘时空。

神凝燧火淬秦剑,梦逐丹阳上碧峰。

绝塞经秋空万里,年年紫叶扫西风。


夜宿京西爨底下村

石抱苔墙知几家,偏村夜色不须夸。

更深席散山塘静,树老枝稀月影斜。

笑我误将茶作酒,由他任把草当花。

疏星点点摇堠影,一片蛩声傍野涯。


门头沟京西古道二首

北京西郊门头沟区山里,长城脚下,自韭园至圈门村完存一段长约20公里的山路,即元代马致远曲中提到的京西古道,几处霜痕斑驳的山石路上,遍布足有一尺多深的马蹄窝,乙未秋,随驴友至此, “古道西风瘦马”即在眼前,令人触景生情,惊叹之余遂成二章。

石上艰辛何用题,参差窠臼证云泥。

轻扪残壁敲瘦骨,漫拂霜痕听马蹄。

老树藤缠天外月,斜阳声散路边鸡。

西风如诉当年事,影入苍茫道不迷。

埋头默默向何方,寥落西风驮影长。

敲碎艰辛马蹄脆,吹残星月笛声凉。

乡关云外有呼唤,冷暖当前不思量。

岁月无痕石窝远,銮铃一步一铿锵。


李葆国小传

李葆国,字塬村,1952年生,武城人,出身于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原副主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研制组执笔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苑英华》《中华诗词文库》《中华诗词存稿》编辑,著有《石桥轩吟稿》两部。

李葆国之家族诗书传家,其伯祖父李鸿渐、祖父李鸿庥、父亲李尚中两代三人合著有《听春雨楼诗文集》。

李鸿渐(1883-1939),1905年,与其弟鸿庥一同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后共同留校任教。曾任省立五中教务长、一中校长、省财政厅佥事、山东省临时议员等职。1935年因不满时局辞职回籍,著有《金陵杂咏未定稿》手抄本等书存世(见《武城县志》)。

李鸿庥(1885-1955),历任省立一师、三师、二中教师、教务长、校长等职,献身教育近30年,为早期山东正谊中学捐款办校人之一,山东教育图书社发起人和股东。七七事变后,不事敌伪,回乡执教私学,悬壶乡里。1950年曾出任山东文史馆馆员,翌年因病还乡,1955年病逝,著有《东瀛游记》等作品(见《武城县志》)。

李尚中,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未了轩吟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特约编辑|王淑芬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