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邓吉收:善待父老乡亲

善待父老乡亲

□邓吉收(临邑)

平时,我喜欢去县城或乡镇的农贸市场转悠,其实并非自己需要买多少东西,而是为了去感受一下人间那份浓浓的烟火味儿。

在我看来,农贸市场就是一个小社会。你看,摆放的物品琳琅满目,可谓应有尽有;购物的人群各行各业,真乃络绎不绝。它让不同职业、不同品位、不同身份、不同需求和不同年龄的人汇聚于此。时间久了,我对市场内时有发生的个别“不和谐”现象颇有微词,总是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镜头一:初春。卖香椿的摊位前。一位拎着赛车,穿着红色运动服的瘦高年轻人,在用微信结完账后,正想骑上车走人时,已是满头白发的卖主提高嗓门说,还差6块钱呢。可那年轻人骑上车,边蹬边扭过头对卖主说,买你这么多,零头就算了。说吧,迅速地消失在人群中。卖主无奈,只好摇摇头,长叹了一口气。

镜头二:盛夏。卖葡萄的摊位前。一位梳着油光背头,上穿白色衬衣,扎着蓝色领带,一手提棕色公文包,一手拿着手机的中年男子,指向卖主问:“还有好一点的吗?我买最好的。”摊主是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动作显得有点迟缓,“背头”似乎有点不耐烦,冷冰冰地说:“钱咱有的是”,然后又晃了晃手中的手机,“光这手机就值6000多。”

镜头三:深秋。卖大白菜的摊位前。一位戴着墨镜、穿着时尚的中年女人,趁着老农生意忙,将一棵棵品相极好的大白菜快速地层层扒帮子,最后扒得只剩下拳头般大小的“娃娃菜。”我对那“墨镜”顿生厌恶之情,甚至有些生气。当那位年逾花甲的菜农看到这一幕后,更是怒不可遏,立马站起身来,用双手极力罩着自己的摊位,反复嚷嚷道:“不卖了,俺不卖了!”可那“墨镜”通过软磨硬泡,最后还是买走了,走时,还不忘划拉起她扒下的那一堆成色极好的白菜帮子,说是给兔子吃。旁边摊位一大嫂看得明白,指着走远的“墨镜”讥讽地说:“说是喂兔子,怕是人吃吧。”

……

虽然以上现象是极少数人所为,却屡见不鲜。这让我不仅联想到了农村老家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联想到了当今农村现状——由于社会发展迅猛,平时生活在农村的人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在照管好家庭的同时,为了增加点收入,有的做起小生意,有的建起了大棚,有的在房前屋后开辟了小菜园……他们虽然祖祖辈辈生活在乡村,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天然的淳朴和善良。尽管他们面庞粗糙,穿戴朴素,说话土气,但是凡跑到面前有所求的,只要有的,即使素不相识,也会大方地满足你。在他们看来,积德行善,是本能,是天经地义的,无容置疑。

父老乡亲,他们虽然平庸甚至有些卑微,但是他们最懂得感恩戴德。我在集市上买菜,常采用“四入五入”的付款方式,我这一出乎他们意料的举动——其实,充其量就是几角钱的事儿——却引来了他们的强烈“报复”:先是从凳子上猛地站起来,接着就是抓起一大把青菜,一边说着“这是自己种的,”一边往我已拿在手里的袋子里猛塞,任我怎么拒绝都不行,颇有点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气势,最后,弄得我倒像是感觉又欠了人家的。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骨子里透着慷慨和大方。

父老乡亲,他们虽然看上去不善言辞,甚至于显得有点木讷,但是,你一旦走进他们的心里,他们会迸发出空前的活跃和热情。在我小区门旁有一流动修车摊位——其实是个杂货摊,他除修理车子外,还兼配钥匙,换拉链,修鞋等。开始接触时,师傅给我的印象有点倔。有一回,他正干着活,过来一位中年妇女,拿出一只鞋子,让他修理,他抬起眼皮,示意让她先放在这儿。那妇女像是有急事,等不得,见他不再说话,那妇女就走了。当时在纳凉的几个老人都说他该接下这个活儿,而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没看见这儿正忙着嘛——干啥也得有个先来后到——不恋乎她这个差!”几个老人听罢,都说他是“倔驴子!”就是这样一位倔老人,后来我和他接触时间常了,就无话不谈起来。今年春节后,他在旁边租了一间房子,这样可免遭风吹雨淋之苦。这天,他说我识文解字的,让我给他的门头房起个名字。第二天,我拿着拟好的名字给他看,他直呼:好!好!当晚我们俩在附近小吃部还喝了一壶酒,交流堪称推心置腹。那一晚,他说得最多的是父老乡亲们的酸甜苦辣,还有社会上个别不守规矩、不重道德的“半吊子”人……

父老乡亲,他们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他们中不乏有各种各样的“灵芝草”。譬如,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草根歌星,农妇诗人,保洁国画高手等。其实,生活中的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足以彰显他们的高超技艺或行家能手。就拿前些年用畜力耕地来说吧。那时,我看大哥一手扶犁,一手或扛着或挥舞着鞭子、从容耕地时的样子很是神气,于是,我也想学一学。这一看似简单的技术,我试了多次都不成,弄得自己手忙脚乱、几次险些摔倒且不说,关键是那地耕得像麻花,深浅不一坑坑洼洼。最后还是大哥接过去,又重新耕了一遍。我想,父老乡亲作为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感谢他们,是他们的能干加巧干,让神州大地年复一年丰收连连。

父老乡亲,他们一辈子大都从事着与体力分不开的各种劳作,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他们不仅为城市建设增光添彩,还为国家供养出了无数精英和人才。据《三湘都市报》近日报道,湖南郴州嘉禾县62岁的农民李享知,靠种地供三个继女先后考上硕士博士,在当地成为美谈。像这样的感人事例,在广大农村及我们身边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仅凭这一点,我们的父老乡亲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父老乡亲,他们是这样的勤劳、厚道和善良,又是这样的可爱和可亲,更是这样的可尊和可敬。我们没有理由鄙视他们,也没有理由去沾他们的便宜,更没有理由在他们面前炫耀或显摆。再说,若向上追溯一两辈,哪一个又不是出身农家子弟?因此,在他们面前,应收起那廉价的高傲,放平心态,平等地善待父老乡亲。善待别人,也是善待自己!!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