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特刊 | 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扛牢三面旗 奋力“走在前、开新局”

喜看田园披锦绣,丰收美景入画来。

9月23日,又是农历秋分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德州大地天高气爽、瓜果飘香,千万亩秋粮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一张张农民的笑脸上,洋溢着劳动的自豪、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战胜不时来袭的疫情,夺得了“吨半粮”创建的首场胜利,实现了在全省、全国“走在前、开新局”。

高产创建只是我市农业全国领先的一个方面,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立足全市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全面展开“粮食安全、食品名市、城乡融合”三面大旗。“德州‘吨半粮’示范区建设品牌”成为山东省改革品牌;“食品名市”创建稳步推进,“一区多园”产业平台初步形成,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山东省食品安全市复审工作先进单位”;“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建设和“七大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德州味”品牌进一步叫响。多项工作在“走在前、开新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出许多标志性成果,推动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实现新跃升。2022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42.7亿元,同比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55元,同比增长6.1%。

坚持书记抓粮
打赢“吨半粮”创建开局战

6月29日,《农民日报》以《山东德州打赢“吨半粮”创建开局战》为题,报道了我市在全国率先创建“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大面积示范区的做法。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市各级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交出了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据农业部门预计,全市814.8万亩小麦平均单产515.5公斤,比上年增加7公斤;总产42.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0.595亿公斤,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

取得夏粮丰收的关键是“书记抓粮、党政同责”。建成了“吨半粮”创建的组织体系,市县乡村层层落实书记“指挥田”,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核心区、市抓高产片,构建起协同联创工作格局。“吨半粮”创建重点镇翟家镇党委书记张万里认为,“书记抓粮”一是将种粮上升到政治高度,从上到下的思想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二是明确组织的主体责任,以党委、政府为主,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促进了土地的高产、高效。

农业丰收,科技支撑是法宝。全市初步形成小麦科技支撑体系,省里制定了《科技支撑德州“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了专家指导组;市里也成立了工作督导组和技术指导组,建立专家联系点制度。吨半粮创建“六大工程”“六统一”技术集成得到全市推广。

政策投入是保障。市级连续3年每年列支1亿元专项资金,县级每年至少配套1000万元。构建了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吨半粮”创建服务体系。

“吨半粮”核心区建设初见成效。120万亩“吨半粮”核心区超6成地块亩产650公斤以上,临邑县翟家镇“吨半粮”核心示范区亩产达839.2公斤,刷新全市小麦单产纪录。

培育出一批“吨半粮”创建新农人。每年投入扶持资金6000万元以上,培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高素质农民2000名以上,累计发展种粮大户4466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4353个、家庭农场8378个。

吸引诸多全国会议放在德州召开。我市先后组织举办了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现场会议、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场观摩暨举办“吨半粮”核心区首季(小麦)机收实打现场活动、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峰会德州预制菜产业联盟成立暨“德州味”区域公用品牌推介会等国家、省级会议活动。进一步提高德州农业农村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德州农业在全国叫响的又一亮点。今年6月,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场观摩会在禹城市召开,德州相关经验走向全国。禹城市沿黄大豆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大豆生产是国家战略,也是德州新的现代农业亮点、制高点。今年,省部署的3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我市落实面积33.8万亩,超额完成了省定任务。在推广过程中,以各县(市、区)为主体,加强与大豆产业体系创新专家团队沟通,开展新型专用机具研发、种植技术攻关,打破了带状复合种植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难的瓶颈。同时,整合涉农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亩以上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补助,提高了种植积极性。此外,还建立了从育种、种植,到“食药油材”终端产品的大豆全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建设大豆全产业链创新产业园,解决了大豆种植的后顾之忧。下一步,德州要围绕做强大豆产业,倾力打造国家级大豆产业振兴示范区。

坚持园区带动
食品名市巨轮扬帆起航

打造食品名市是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强力引擎。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是打造食品名市的载体和平台。

目前,“一区多园”产业平台初步形成。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方案(2021-2025年)》,园区起步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盘子。园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已通过院士团队论证,空间布局总体规划及起步区城市设计已形成阶段性成果。招商融资工作加快推进,制定了入园标准、出台了专项招商政策,在谈项目22个、签约项目2个,总投资超过40亿元,数字农业示范区项目(一期)完成主体施工,水、电、路、网、气等基础设施正在有序推进。

各县市区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至少一处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在“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建设方面,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产品892个、认证单位466家,“三品一标”基地认证总面积655.8万亩,占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71.11%。在“七大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肉制品加工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粮油精深加工基地、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功能食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食品调味料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饮品饮料生产基地、全国知名的预制食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以及全国休闲食品生产基地。

“德州味”品牌叫响全国。出台《德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品牌顶层设计,构建品牌整体体系。在北京成功举办德州市对接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展销洽谈暨“德州味”品牌发布会。建设运营中心、展销体验中心,举办“德州味”线上云展会,线上线下结合,强化宣传推广。中成功举办国预制菜产业发展峰会.德州预制菜产业联盟成立暨“德州味”区域公用品牌推介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已完成4批“德州味”授权企业认证,总数达到103家,涉及产品200余种。基本形成了以“德州味”品牌为引领、11个县市区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的“1+11+N”的品牌发展格局。

食品加工产业链建设有力推进。组建了市食品加工产业链办公室,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各县市区也建立相应机构。由链长带队先后赴济南、北京、河北等地招商,5月份以来签约食品加工项目7个,总投资61.17亿元,其中预制菜项目3个,总投资36.45亿元。绘制产业链“四图四表”,对全市食品加工产业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初步形成了以粮油精深加工、肉制品加工、功能食品、调味料、休闲食品以及饮品饮料等六大领域为支撑的产业链发展体系。2022年1-7月,全市234家规上食品加工企业累计营业收入400.10亿元,同比增长14.20%;1-7月份累计完成投资13.69亿元,占全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总投资的15.19%。

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稳定。2022年累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3500余批次,127个涉农乡镇实现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全覆盖”。11个县市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8.5%以上。

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显著增强。上半年,全市蔬菜(含食用菌)播种面积40.3万亩,总产量167.8万吨;规模养殖场2200余家,生猪存栏280.99万头,肉蛋奶总产量68.23万吨,猪肉及替代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据统计,全市363家生猪养殖场(户)入选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名单,列全省第1位;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92%,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建设“双镇百村”
乡村振兴舒展美丽画卷

干净整洁的巷道、错落有致的房屋、舒适雅致的农家院落……中秋时节,走进禹城市伦镇的村村落落,一幅美丽宜居、和谐共生的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

农村美不美,关键看环境。今年以来,我市以“双镇百村”建设为切入点,聚焦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出台了《德州市农村人居环境“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全域整治”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每月对考核前5的乡镇(街道)和后5的乡镇(街道)进行公开通报。目前,全市累计动员基层干部群众25万余人次,清理农村“三大堆”12万余处,清运垃圾约35万吨,清理残垣断壁近4万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制定了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考核办法》《项目清单》《重点任务清单》以及《重点指标考核排序》。按照“县规划、市审批、镇落实”的原则,重点打造10个中心镇、11个特色小镇、100个中心村。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1.5亿元,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每个中心镇1000万元、特色小镇(拟培育)500万元支持;各县(市、区)每年按不少于1500万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心镇、特色小镇(拟培育)建设,按不少于50万元的标准用于中心村建设。深入推进“县镇同权”改革,将符合政策规定、适合乡镇的部分县级事权和职能下放到镇,赋予中心镇县级审批职能。对原有县级实施的210项审批权力事项、便民服务中心90项政务服务事项、综合执法办公室45项高频行政处罚事项,按照依法依规要求,综合运用直接下放、服务窗口前移等方式,分类下放至镇级实施。目前,10个中心镇行政审批服务分局辐射周边49个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40%,累计办理业务5536件次,提供服务咨询1.3万余人次。德州市“审批服务下沉基层 方便群众办事”典型经验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播出。

项目为王,助推振兴。6月29日,全市乡村振兴暨“双镇百村”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竣工)、签约仪式举行,集中开工(竣工)项目227个、总投资597.43亿元。

完善防返贫机制,实现同步小康。就业帮扶方面,针对脱贫人口开发各类公益岗位近3000个,上岗2848人。落实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3亿元;发放“齐鲁富民贷”贷款1.19亿元;争取烟台市县两级协作资金3330万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46个,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9个。完善动态监测防返贫机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纳入监测帮扶对象的617户、1710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全市未发生返贫和新致贫情况。齐河县、禹城市入选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县。

激发要素活力
农村改革取得长足进展

“今年以来,赵虎镇盘活‘沉睡土地’3400余亩,47个村集体增收400余万元。” 天衢新区赵虎镇党委书记张金宝说。

我市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积极申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集成创新试点,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工作。督促平原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改革为抓手,探索“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现代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三集中的路子,实现五大振兴同频共振、协同推进,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强化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目前,全市已完成交易1.4万余宗、14.1亿元。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百”提升工程。重点选取100家农民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和10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打造亮点和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发展家庭农场8378家、农民合作社14741家。乐陵市《推行“四段十六步”工作法 探索“三四五”服务机制》入选2022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

全面启动农村宅基地申请审批工作。去年以来向省农业农村厅推介了两批农村宅基地管理典型案例,我市入选4例,居全省前列。

开展“五年倍增”计划,助推村集体经济“多元增收”。印发《德州市村级集体经济“五年倍增”计划》,结合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深入清查核实村级集体资产,清理纠正发包问题。目前,通过专项整治,收回被侵占的土地资源4913.72亩,清收资源、资产租赁发包费270.83万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宋延涛 通讯员|陈建强 编辑|邢仁宇

审核|张燕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