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旅拾萃 | 徐丽金 王瑞雪:传统文化润心间






淡黄色的月光穿过纱窗射了进来,洒在枣木书柜上,一阵阵木香萦绕在鼻尖,我拿起一本厚重的书,扑面而来的书香夹着墨水的气息愈发地浓烈,沁人心脾、深刻入骨。

这本书便是《论语》,其反映的“孝”与“信”,已成为行为准则,时刻规范着我们。

孔子重视孝道,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教育弟子更是如此。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孝与为人、社会的安定都息息相关。

提及“孝”,古有仲由百里负米、闵损芦衣顺母,今有陈毅探母、张九精带父求学。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他们疼爱我们在乎我们,呵护着我们健康成长,却不求子女的任何回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孝顺父母。然而,“孝”不是用嘴说说,是要拿出实际行动,“孝”不能仅仅体现在让父母体会到物质上的享受,重要的是少一些对父母的牢骚,多一些与父母的陪伴。

“首孝悌,次谨信。”在家中做到了“孝”,在外,就要做到“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巧用车辕前的木销子,来告诫我们人没有信用,就像是大车没有装横木,小车没有木销子,前不能进后不能退。

纵观《论语》,“信”算得上是高频词,由此可见孔子对于“信”也是极为重视的。信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更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我们在生活中,应严于律己,无论是工作上,学习上,还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都要坚持以“信”待人,做到言出必行、知错就改。

细细品读《论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个个穿梭于“孝”“信”之间的灵魂,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沉淀在散发着油墨香的《论语》中,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像阳光、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于春芝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