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奏”澎湃发展新动能!天衢新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


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2022年此项改革迎来收官。

3年来,我区聚焦国有企业资本布局不优、市场活力不足、激励手段缺失等问题,猛药去疴、自我革命,一项项改革蹄疾步稳、足音铿锵。数据彰显成果,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天衢新区国企运行保持“稳”字当头:截至11月底,国企资产总额155.94亿元、净资产29.69亿元、营业收入18.18亿元。与3年前相比,分别增长了152%、154%、127%。

“历经3年改革,国企迈过了铸魂、减负、修身、增效等各个环节,完成了包括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经理层成员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在内的41项主体改革任务,在确保改革圆满收官的同时,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崭新篇章。”区财政金融部副部长王梓羽说,改革永远在路上,收官并不代表结束,只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重中之重。下一步,全区还将以推进国企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做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后半篇文章’。”

优布局调结构

创新机制好戏连台

12月25日,在山东百宜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各生产线开足马力,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作业,生产的口罩、消毒水等被迅速包装,接着运往仓库统一调配。“近期订单量急剧增加,我们在园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助力下,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规范生产流程,企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公司总经理张大伟说。

该公司是一家医疗科技类企业,于2021年落户国家北方应急(医疗)救援综合示范区。示范区由国企园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运营,而这就像一块“金字”招牌,吸引诸多企业纷至沓来。“事实证明,我们当初的选择没错!”谈及落户感受,张大伟介绍,园区公司提供了高规格标准化厂房、个性化政策措施和定制化服务模式,这无疑为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企业发展的任何环节、遇到的任何难题,园区公司都及时帮办、协调处置,让我们待得放心、安心、踏实。”

园区开发公司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产物”。2020年初,在改革创新驱动下,我区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原则,创新打造了“管委会+公司+园区”的运行模式,组建了德州园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承担职能是产业园规划、开发、招商和运营。目前负责国家北方应急(医疗)救援综合示范园、天衢新区中德“碳谷”——乡村振兴碳中和技术应用国家级先行示范区2个项目。“由管委会主导,2个项目都已成功申请了政府专项债,并借助‘管委会+公司+园区’这一模式,组建了项目推进专班,实行挂图作战,全方位覆盖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园区运营、创新孵化的全过程。同时,明年公司还包装谋划了9个专项债项目,总投资约970亿元,已争取债券额度近200亿元,均完成立项,全部列入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库。”园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规划部部长荆涛介绍。

通过实施“管委会+公司+园区”模式,让政府该管的全力管起来,该放的全部放下去,破除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沉疴。在王梓羽看来,创新模式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一种实现方式,不管是园区公司、海川公司的“管委会+公司+园区”运作模式,还是建能实业整合做大实现主体AA评级、开融投资发展公司重组运行,都对形成布局科学、主业清晰的国有资本顶层架构大有裨益。“2018年,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最早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这为创新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发展质效创造了条件。”王梓羽表示。

除了模式布局的创新,还有系统的体制机制变革,让全区进一步理顺了国企各层级、各板块之间的关系,管理体制更加灵活高效,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

其中,尤以“董事会建设”最受关注,3年间,全区5户一级企业和5户重要子企业建立了董事会和专门委员会,出台了董事会、经理层议事规则和议事清单,落实了相应职权。在此基础上,牢牢抓住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国企管理人员58人完成竞聘上岗,并全面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36名经理层成员签订差异化“一议两书”,全部实现“一人一岗”。

2016年,建能集团将区内19家国企资产合并、重组后正式成立,“公司作为一个大型现代国有企业,成立之初就设立了董事会,随着‘三项制度’改革,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越来越健全,2021年公开招聘2名职业经理人,人员管理上建立了竞聘上岗及不胜任退出机制,员工潜能得到有效激发。”建能集团相关负责人殷奉说。

激活力提效率

变换考核深层突破

经历了重组整合,理顺了体制机制、布局架构,改革迎来了第二大核心——破除“铁饭碗”“大锅饭”,让每个人直面市场。所谓直面市场,基本要义就是凭业绩说话,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就离不开考核方式的突破和变革。

此前,我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消除考核盲区,绩效考核实现全员覆盖,并建立了常态化退出机制,员工市场化选聘占比达到了100%,绩效薪酬占比逐年提高。

绩效考核带来的变化很快显现。员工们最直接的感受是“担子重了”“荷包鼓了”“差距大了”。“我们的收入在业内不算高,改革后个人业绩任务加重的同时,很多人的薪水都随着涨了,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拉大了。”德州宏润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义说。

建立了与市场地位和业绩贡献相匹配的薪酬分配和激励约束体系后,不少国企又率先驶入了改革深水区。柳湖酒店公司、商贸公司积极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了员工持股平台,建立企业利润共享机制;开融公司探索建立项目跟投机制,完成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多个高端产业项目投资,实现员工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了核心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开融公司的项目跟投为例,从建章立制到设立跟投管理委员会再到募集资金到位,整整花了1年的时间。跟投委员会主任由董事长担任,下设跟投执行小组负责日常管理,再由财务部负责资金、审计、税务,风控部负责对投资项目进行风险审查、监测,覆盖了每个跟投项目的全要素和全周期。“英望科技是我们跟投非常成功的一个项目,目前公司总部已经迁至德州,产品覆盖了全球的28个国家和地区,跟投过程中,一方面使员工与项目利益紧密捆绑,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另一方面帮助被投项目获得资金助力,加快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开融公司风控部刘文素说。

随着国企绩效改革等一系列举措的落实落地,我区的不少传统国企焕发了新青春。此外,新区还落实管资本就要管党建要求,成立了财政金融部党委,在党建引领下,持续在长效监管上下功夫,及时清理了不适应改革要求的10余项文件,制定出资人监管权责清单、授权放权清单,颁布实施监管制度20余项,实现了国资监管全覆盖,同时强化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监管,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制定国企领导人容错免责清单,建立责任追究体系,强化过程管控,实行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月度排名通报,层层传导压力,激发企业员工奋发进取驱动力。

双联合精施策

壮大国资国企规模

国企强则区域经济强。3年来,我区围绕“四基地两中心”的功能定位,突出主业、做强实业,通过加快推进横向联合、纵向整合的重组和专业化、战略化的改革,全区国企发展活力持续提升,势头迅猛。

从近两年数据来看,2021年,天衢新区国企资产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获得省国资委批复的全市唯一国资国企改革试点单位。2022年,国企资产克服了经济下行和疫情的双重不利影响,规模、营业收入再创历史新高,截至11月底,实现营业收入18.18亿元,资产总额较年初增长30.6%。

彰显改革亮点频出的不只是数据,针对国有企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弱、支撑作用不强等问题,我区积极向上借力,发挥市区协同效应,推动实现市区国企抱团发展、做强做大。例如,今年以来,整合现有市区两级国企,全新组建了天衢建设发展集团。将德达集团 25%的股权、城投集团9.5%的股权、市财金集团3家全资子企业及天衢新区全部区属国企100%股权划转至天衢建设发展集团,真金白银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融资能力,助力新区建设。

截至目前,天衢建设发展集团已完成股权划转,正式步入集团化转型发展新阶段,集团资产规模达到350 亿元,净资产达到195亿元,拥有子公司63家,包括建能集团、园区开发、开融投资、德鑫控股等。并于日前刚刚完成信用评级,成为全市第四家拥有主体AA+信用评级的国企,有了进入金融市场筹资的“通行证”,预计可实现低息融资80亿元。形成快速融资能力和造血功能后,集团3至5年资产规模将超500亿元,为新区起势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要素保障。

此外,依托天衢建设发展集团,我区还推动了总投资500亿元的天衢博览广场、美好之窗等17个项目包集中对外推介,并助推德州市财金集团资产规模达到800亿元,2023年市财金将全力冲刺AAA信用评级,探索出了一条市区两级国资国企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改革不仅让国企自身变优变强,还让它们更显担当。借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我区国企在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起到了“排头兵、主力军”的作用,切实成了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半边天”。

——在民生保障领域,我区国企发挥担当,承建了棚户区改造、人才公寓、产业园建设、热力管网提升等重大民生工程项目30余个,累计完成投资57.72亿元;

——在项目建设领域,由国企建设运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园、食品科技产业园等新建园区已累计吸纳入驻企业26户,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6.2亿元,利税8.6亿元,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千帆竞发浪潮涌,击楫勇进破浪行。“虽然我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已全部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终止,未来,仍需具备‘放手一搏’的勇气和防范风险的能力继续前行。”王梓羽表示,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全区要把改革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更好统筹起来,“既要以改革防控风险,又要防范化解改革中的风险,从而更好发挥国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张敬 赵庆川 韩哲
编辑|李榕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