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政委、党委书记宋清渭于2022年12月27日下午在960医院去世,享年94岁。
宋清渭,男,1929年3月出生,汉族,山东陵县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高级系。建国前曾在渤海区第二军分区、华东野战军十纵、第二十八军、第十兵团等单位的连队任指导员。建国后,先后在第十兵团、福州军区等单位任职,曾任陆军第二十九军副政委、党委副书记,第三十一军政委,1985年任济南军区副政委,1987年任政委、党委书记,1994年11月免职,2003年7月离职休养。
先后参加了德州、商河、晏城、津南、昌潍、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等战役战斗。1948年荣立一等功,并先后6次荣立三等功。1955年被授予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2003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曾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二至九次全会,十四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十五大列席代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3年7月2日,德报《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采访组一行到济南对宋清渭进行了专访。采访中他说: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自己是一个山东人,是一个德州人。虽然已经85岁了,但我愿意为家乡的建设发展鼓与呼,愿意贡献自己所有的热和能。 ”
附:德报专访宋清渭特稿》》》
宋清渭:一生真性情 本色老将军
7月2日上午,泉城济南,我们拜访了济南军区原政委宋清渭上将。
已85岁的宋清渭,虽两鬓如霜,但气宇轩昂,步履坚定,浑身透着军人特有的英气。
宾主落座,共叙乡情,话题温馨而随性。问及将军身体健康的秘诀,答:“除了生活规律、饭菜定量、按时锻炼外,最主要靠两点:一靠学习,天天学日日学从不间断,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司令部不垮,其他部分就垮不掉;二靠胸怀,我从来不记仇,更不会挑矛盾造事非,心态好了心情就好,身体自然无恙。 ”
将军的养生之道,实则包涵了他做人、为官的心得。宋清渭从不昧良心说假话,以敢于直言、敢讲真话著称。
本色做人,本色为官,胸怀坦荡,成就了将军的一生。这有个人性格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政治本色使然。诚如将军所言:“信念坚定了,人才有定气。顺境时不趾高气扬、不忘乎所以,逆境时不气馁、不灰心丧气。顺水逆水都行舟,抱定决心不掉队。 ”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他英勇杀敌立功,既有身受重伤趴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的壮举,更有“违抗军令”虎穴劝降的传奇
1929年3月,宋清渭出生在陵县郑家寨乡大吴村一个普通的农家,虽家境贫寒,但父母还是拼着全力把他送进了学堂。然而,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着家乡沦陷、家境困顿,宋清渭中断了在陵县第一高小的学业,辍学回家。
尚是孩子的他,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暴行。1937年11月,宋清渭的二伯,在日本鬼子的“清乡”中被机枪打死。他跟着家人去收尸,二伯怒瞪双眼、紧攥双拳的样子,让他夜不能寐并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1944年7月的一个夜晚,宋清渭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村里的3个小伙伴一起,趟沟渠、穿青纱帐,几经周折找到了陵县滋镇的八路军渤海军区第二分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此时,宋清渭刚满15岁。
从1944年参军,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宋清渭先后参加了德州、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等七八次大的战役和大大小小几十次战斗,从鲁北一直打到东南沿海。他作战勇敢,每次都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济南战役中,他在追击中遭遇残敌袭击,帽檐被子弹穿了个窟窿,离脑壳也就二三厘米。在渡江战役中,他不顾自己是只“旱鸭子”,船未靠岸就跳下船冲锋,差点被江水吞没……
由于作战勇敢、胆识过人,宋清渭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6次。第一次立功是在1948年春天的昌潍战役,19岁的他任渤海军区十三团三营九连副指导员。战斗中,十三团负责攻打潍县西关,战斗很惨烈,他的连长、营长都牺牲了。上级命令十三团转换任务,围攻昌乐县城。4月26日拂晓,宋清渭奉命带队追击突围出的敌人时,遭到了猛烈还击,他的左臀部被打穿,在救护所简单处理伤口后,他执意让人用担架把自己抬回了连队,硬是坚持趴在担架上指挥,直到战斗胜利。战后,渤海军区给他记了一等功。
1949年5月,宋清渭带领连队(连长未到职就牺牲了)跟随兵团参加了著名的上海战役。在部队占领柳行、杨行,向敌人二线阵地推进时,宋清渭奉命担任主攻任务。 23日夜间,他们展开迫近作业,把堑壕挖到了敌阵地前沿。第二天拂晓,他们一方面备攻,一方面劝降。敌人虽口头上投降,但要求面对面谈判。营长怕宋清渭吃亏下令不准冒险。但为尽快完成任务,他果断带人冲进了敌指挥所,成功劝说400多敌人放下武器归降。老人讲到这儿,满是自豪:“我没有执行营长的命令,可他还表扬我有胆略、有办法,还给我们记了三等功。在军第二届英模大会上,我还光荣地作了发言。 ”
宋清渭在革命战争这所大课堂、大熔炉中,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八路,迅速成长为我军优秀的指挥员。他从18岁起就在连队担任副指导员、指导员、党支部书记,那时年龄小、资历浅,靠什么把100多号人凝聚起来?靠的就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他搭档的几任连长,都是迎着枪林弹雨打头阵,有的负伤、有的牺牲,正是靠这种精神和风骨赢得了战士们的信赖和拥戴。
△宋清渭将军(右三)与本报采访组成员合影
将军以坚持原则、敢于直言、敢讲真话著称,即使在那个万马齐喑的特殊年代,他亦未改变,被人称为“宋大炮”
现在军车不收路桥费,这是宋清渭将军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敢于反映问题的结果。
1984年11月,时任第三十一军政委的宋清渭参加全军整党工作座谈会。
会上,面对中央军委杨尚昆副主席、总政治部余秋里主任等领导对三十一军“反对军委规定、参与经商活动”的质问,宋清渭不推诿、不掩饰,实事求是地汇报了部队驻在厦门特区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部队每天有数百辆车往返泉州大桥,初步匡算,军里一年至少要支付50万元以上的过桥费。军以下单位没有任何机动经费,上级又不给报销,我们怎么办?”还反映了干部生活补助等问题。并表示,来北京之前刚接到军委关于军以下部队不准经商的指示,一定认真贯彻落实。军里生产经营的收入二三百万元,分文未动,可以如数上交。杨尚昆听完汇报后说: “你反映的情况很好。军委办公厅要把这些情况整理一下,上报军委和中央政治局。你们挣的钱,只要不违法,军委也不收,归你们自己支配。”余秋里也称赞说: “你这个军政委敢讲真话,比较实事求是,讲得比较实在,反映的情况很好。我们要提倡这种作风。”两个月后,国务院行文通知各省、市、自治区,军车过桥过路一律不收费,部队也增加了机动费。
△1987年7月,在某装甲师检查工作并检阅部队
建国初期,国家政治生活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下,敢说话、讲真话,无疑需要很大勇气。宋清渭却敢于提出的意见和主张,绰号 “宋大炮”。当时,军区主要领导皮定均出于爱护他,私下里曾专门嘱咐他: “你这个人爱‘放炮’,你要注意!有不满放在肚子里,一不要到处乱讲,二不要给上边的人打电话,三不要给上边写信。”
△1948年10月,济南战役后随部队休整,时任华东野战军10纵队连政治指导员
△1955年9月,在福建军区机关时留影
1960年11月,福州军区召开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肃清所谓的 “彭、黄反党集团”流毒,批判军区韩先楚、刘培善两位首长,会期多次延长,一直开了近40天。时任福州军区党委秘书的宋清渭作为会议的秘书组长,深感这种做法不妥,就提笔给主持会议的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叶飞写了一封信,认为对韩、刘的批判过火了,范围过大、时间过长。信刚发出,会议就结束了,定性韩先楚为 “彭黄反党集团漏网分子”,定性刘培善为 “极端个人主义分子”。但两年后,在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分组会上,中央领导为韩、刘二人平了反。
1967年1月,担任福州军区守备七师九十四团政委的宋清渭,到福州军区参加 “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开幕式上,造反派冲击会场,抢占主席台,围攻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此事甚至惊动了周恩来总理。大会结束,宋清渭返回驻地时也遭到了造反派的围攻。第二天,他立即召集团党委常委开会,并连夜组织起草了一份电报,以团党委的名义,报闽北指挥部党委并福州军区党委,建议军区明确指示部队要绝对保持稳定,军人要听招呼、守纪律,对公开到地方参与造反活动的军人,要绳之以法。这封电报得到了军区党委和韩先楚司令员的充分肯定,并被转发各大单位党委。但这封电报也刺激了军队内部一些人,他们认为这封电报镇压 “造反派”。
△一九九一年六月,在济南市经七路西段拓宽工程工地上参加劳动。时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1974年10月,福州军区党委召开由军一级党委正副书记参加的常委扩大会议,在讨论给已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定性时,有些人主张定为 “林彪死党”。宋清渭在小组讨论时,第一个发言表示反对。但他的意见没被采纳,福州军区以党委名义起草电报,定韩先楚为 “林彪死党”,正式上报下发。但翌日,军区就紧急通知收回电报。原来,周恩来总理亲自给军区打电话说中央不接受这样的电报,立即退回!历史证明,韩先楚是我军著名的战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福州军区定他为“林彪死党”是完全错误的。
退而不休,本色依旧,他自己给自己“封”了两个职务:一谓老战士,一谓老党员,继续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1994年11月,宋清渭退出济南军区领导岗位。1995年到1997年,他继续履行中共中央委员的职责,1998年1月,他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3月当选为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1996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征求意见稿下发后,他及时深入工厂、农村、部队进行调研,写出了长达万字的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转报中央政治局并江泽民同志。他撰写的 《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先后被 《求是》等重要新闻媒体刊登,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5年间,他先后向大会提交了制定黄河保护法、治理黄河污染、减轻农民负担、制定口岸法和反腐败法等提案,大都被大会采纳。在参加的30多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对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草案提出70多项重要建议。
2003年3月,宋清渭退出第九届全国人大工作。
7月,中央军委批准其离职休养。已经74岁的他,自己说只剩下了两个 “职称”:一谓老战士,一谓老党员。他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仍然忧国忧民,时刻关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
他经常通过书信、电话和面谈等形式,直接向中央领导提出事关国家大局的建议40多件次,为中央决策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他心系祖国统一大业,两次向江泽民等军委领导提出对台工作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和中央台办的高度重视。 2004年9月,经过深入调查和反复思考,他向中共中央递交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的建议信,就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解决社会分配不公、严惩腐败和遏制“台独”势力等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和其他常委对此作出了重要批示。
多年来,宋清渭将军养成了勤学善思的习惯,坚持笔耕不辍。先后在 《求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级报刊上,发表各类理论文章100多篇,产生了较好的政治影响和社会效应。2011年,他撰写的《坚持和发挥思想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征》一文被中组部、中宣部等八部委评为纪念建党90周年优秀论文,1997年出版《躬行实践集》一书,获全军、全国大奖。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将军与我们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说,群众路线是一个事关党、国家和军队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凡事不忘人民,不忘和群众商量,是共产党的“官”的基本属性。他和我们聊钓鱼岛局势,认为日本越是嚷得厉害,越不敢有实质性的动作。我们的国家和军队,应该“稳坐钓鱼台”,在提高警惕、时刻备战的同时,把精力更多地放到发展上来。国家强大了,军队实力增强了,钓鱼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将军一生戎马倥偬,工作繁忙,加上自律极严,从来不愿利用手中的权力办私事、谋私利,但热爱家乡的情怀却始终不变
今年6月,宋清渭将军回到德州,参加了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举办的红色收藏展,亲眼看到德州经济和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他非常高兴。
将军15岁参军,跟随部队一路向南打到了福建,几十年里戎马倥偬始终顾不上自己的家乡和亲人。1948年7月母亲去世时,宋清渭所在的部队正在离家只有二三十公里路的临邑县夏口镇集结,准备投入济南战役,没能回去送别母亲。上世纪50年代父亲去世,他正在数千里外的福建前线准备迎击国民党军队的反攻,接到家信时,父亲已经下葬半个多月了。 1985年,宋清渭调回济南军区任职,考虑到离自己的家乡比较近,他上任伊始就给自己定下了 “六亲不认”的规矩:自己在任一天,绝不利用手中的职权为亲属办私事。
但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始终关心、关注着家乡,每当得知家乡有了新变化,群众生活有了新提高,他都打心眼里高兴。而每当家乡发展遇到难题,群众生活发生困难,他都忧心如焚,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上世纪90年代,当他得知家乡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干旱时,他连夜协调有关单位,解决了十几门高炮进行人工降雨,及时排除了旱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国家有扶持建设商品粮基地的计划后,找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同志,建议将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德州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后来国务院采纳了他的建议,特批在德州增加了一处投资上亿元的大型商品粮基地,为德州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他还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协调中央和省有关部门,多方筹集资金,为家乡解决了财政转移支付、修路架桥、校舍修缮、群众吃水等民生问题。
将军深情地对我们说:“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自己是一个山东人,是一个德州人。虽然已经85岁了,但我愿意为家乡的建设发展鼓与呼,愿意贡献自己所有的热和能。 ”并欣然为家乡题词:德行天下,幸福德州。
△宋清渭将军为本报题词
△宋清渭将军为家乡题词
2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了,老人挥手和我们告别。这是一位多么值得敬重、景仰和学习的人!纵观宋清渭将军70年的革命风雨历程,给我们印象和启示最深刻的,是他在自己的回忆录《岁月纪实》中讲的,要正确地认识历史、认识自己,要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党和军队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工作和成就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验、去衡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六个始终: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崇尚真理讲真话;始终坚持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始终做到勤勉不倦。
这正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并全力践行的。
(《德州日报》原总编辑、平原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庆民对此文亦有贡献。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德报综合 编辑|梁思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