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淑芬:省身




省 身


□王淑芬

退休之后,闲散下来,出外旅游的机会也就多了。陆续游历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避暑胜地北戴河,闻名遐迩的雄关——晋蒙交界处的走西口,号称中国爱情山的河北天河山,碧波荡漾、荷香四溢的山东微山湖。一年中,曾五次去过首都。颐和园、香山等胜景令我流连,天安门广场让我圆梦,万里长城使我激动。特别是怀着激动的心情,两次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并向老人家敬献了鲜花,目睹了现场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感受到各族人民对毛主席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体验了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退休后的生活也算得上丰富多彩。

每当游览之后尽兴而归,抑或经历一次心灵撞击,总欲提笔抒怀,写下顿悟,但又总是力不从心,小小的笔头,重如千钧。偶尔绞尽脑汁写篇小文,也觉文字呆板缺少灵动。

文字一直是我的最爱,可不知从何时起,竟然毫无察觉地多了浮躁,少了深沉;多了木讷,少了灵气;多了随意,少了责任;多了懒惰,少了勤奋。困惑越多,心中越感烦忧。这到底是怎么了?按说闲暇时间多了,生活圈子广了,阅历丰富了,应该是有了更好的写作素材,可是,任凭我绞尽脑汁,也难以写出令人满意的文字。

曾几何时,每每欣赏朋友的美文,常常被文中的故事情节所打动,心动情牵,或拊掌大笑,或潸然泪下,或掩卷沉思,或疾笔键录;那时尽管忙于工作,稍有闲暇,就能敞开心扉,表我心,写我闻,片刻成就小文,倏尔赋一诗,虽算不上口吐莲花、字字珠玑,但也算得上思维敏捷,一气呵成。

而现在,却觉脑子空空如也。郑板桥有句名言,“墙上芦苇根底浅,山间竹笋腹中空。”于是乎,虽常常置身于灵山秀水中,感受着风光之壮美、自然之灵气,也只是饱一时眼福而已,难以让浮躁的心与之合弦共舞。若细细解剖自己,可发现,退休后闲暇时间多了,生活悠闲安逸了,貌似丰富的阅历,所谓的见多识广,实际上已被尘心所忧扰、世俗所禁锢。忙碌、烦躁中,心灵得不到自由和充分的休息,情感得不到沉淀与升华,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反省自己,影响了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力、判断力,变得愚钝、麻木了。再就是,自己素有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缺点。写文章靠的是深入生活,“见微知著,以细微之处彰显神髓。”做到这一点,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会触动灵魂,进而浮想联翩,灵感迸发。缺少认真细致地观察与思考,缺乏内涵和深度,写出来的文字只能是压箱底而已。

再就是缺少了主动阅读和学习的动力,内心空虚,缺少底气。近几年来,基本没有静下心来读点什么,偶尔看书,也是一目十行,收获甚微。

回想上高中时,在我失去亲人人生最艰难的阶段,尚能坚持每晚自习后,伴着昏暗的灯光,趴在床上,写下对事情的感悟;退休前的那段时间里,工作虽忙,还能做到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在网络上浏览各类文章。哪曾想,这良好的习惯竟然被我悄悄丢弃了,以至于现在力不从心,下笔艰涩。这对于一个从内心还喜欢着文字的人来说,不能不幡然醒悟了。

困惑的我曾和挚友相约,让她时时提醒、督促我读书、写作,细细一想又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不从内心约束自己,却把希望寄托于他人,岂不是缘木求鱼?

人生苦短,何必留下遗憾!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有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窃当以此自勉。


作者简介王淑芬,女,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德州市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辞赋》《神州文学》《山东老干部诗坛》《黄河文艺》《德州日报》《鲁北文学》等报刊,有诗词收入《当代中华诗词山东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