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丰勇:实施“1234”战略 建设食品名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为德州加快建设食品名市、农业强市提供了机遇。

建设食品名市,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进一步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路径。市农业农村局作为食品名市建设的牵头单位,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成规模”的目标,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推进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健全链条、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完善功能”为路径,锚定目标、狠抓落实,着力打造优势凸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食品产业之城、食品品牌之城、食品消费之城、食品创新之城。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食品加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6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到2035年,全市食品加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500亿元。工作中,重点推动实施好“1234”战略:

夯实“一个基础”。持续加强京津冀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全面提升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为食品名市建设提供安全、优质、充足原料。今年,力争新培植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00家以上,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200处以上;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总产150亿斤以上;蔬菜种植面积160万亩以上,产量700万吨以上;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左右,水产品产量6万吨以上。

建好“两级平台”。继续加大“一区多园”建设、招商力度,进一步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构建链条完整、配套完善的产业发展集聚区,打造食品名市建设新高地。市级层面,全力推进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建设,继续按照“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目标定位,聚焦“高”品质、“深”加工、“新”业态,努力打造创新能力一流、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北方农业食品精深加工引领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品牌特色引领区和中国(德州)国际食品谷,争取早日在全国形成“南有深圳、北有德州”的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发展新格局。县级层面,坚持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引,统筹推进11个县级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聚焦肉制品、粮油精深加工、食品调味料、功能食品、休闲食品、饮品饮料等领域精准发力,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集聚发展的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

构建“三个体系”。一是产业体系。充分发挥食品名市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食品加工产业链办公室作用,加快培植农食融合全产业链生态集群,围绕粮油精深加工、肉制品、功能食品、食品调味料、饮品饮料等六大产业链,构建集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精深加工、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品牌运营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一批预制菜产业园,打造全国知名的预制菜基地。二是安全体系。守牢食品安全生命线,健全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执法追溯体系,扎实推动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双城联创”,全力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三是品牌体系。持续放大品牌效应,进一步完善以“德州味”为引领,以县市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支撑的“1+11+N”品牌体系。今年,力争新增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产品品牌5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5个以上。

实施“四大行动”。一是项目招引行动。面向国内外,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百强食品企业,积极对接推介,力争新落地重点项目20个以上、总投资过130亿元。同时,全力做好落地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早日投产达效。二是龙头培育行动。加大本地企业培植力度,鼓励扒鸡集团、福洋生物、宝龄保、禹王等企业实施重大技改项目,更新设备、提档产品,集聚规模优势。今年,力争产值过亿元食品企业达到120家、过10亿元18家,争取2至3家食品企业挂牌上市,打造一批食品产业“航母舰队”。三是创新驱动行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对接引进院士、“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端人才,培育创新平台、加速成果转化,孕育产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生产更多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高端产品和未来食品,着力打造中国(德州)国际食品谷。四是文化引领行动。深度挖掘我市运河美食文化内涵,积极评选、广泛宣传德州名品名吃,促进德州扒鸡、乐陵金丝小枣、保店驴肉等“老字号”品牌振兴,擦亮德州美食名片,推动食品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黄晓龙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